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二讲 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与圣彼得大寺(1 / 2)

第十二讲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与圣彼得大寺

“巴洛克”艺术(i’artbaroque),往常是指十七世纪流行于意大利、从意大利更传布全欧的一种艺术风格。在法国,家具、雕塑、铸铜、宫邸装饰、庭园设计,有所谓路易十四式或路易十五式者,即系巴洛克艺术式的别称。巴洛克一词源出西班牙文“barrue”,意为不规则形的珠子,移用于此的原因无可考稽,但并非贬责之意,则可断言。

这种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的分别,在建筑与雕塑上,都是由于它的更自由、更放纵的精神,更荒诞、更富丽、更纤巧的调子。希腊建筑流传下来的正大巍峨的方柱的线条至此改变了,或竟如螺旋般的弯曲,破风的三角形在此变成圆形,作为装饰用的雕像渐次增多。艺术家所专心致意的,不复是逻辑问题,而是装饰效果,而是对于眼睛的眩惑。

贝尔尼尼(giovannilorenzobeni,一五九八—一六八〇)(别称贝尔能,leben)是巴洛克艺术的最早最完满的代表,亦可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创造者。

他是教皇们宠幸的艺术家。从保罗五世(死于一六二五年)到英诺森十一世(登极于一六七六年),一直为他们服务。六十年中,他不绝地工作,罗马城中布满着他的作品,即是他晚年的产物亦没有天才枯竭或疲乏的痕迹。

他的声名在当时遍及全欧。英王查理一世与英后亨丽哀德要他为他们塑像。路易十四于一六六五年时邀请他到巴黎去,请他塑一座骑像。瑞典王后克里斯蒂娜游罗马时,特地到他的工作室中去访他。但他的作品几乎全在罗马。教皇们嫉妒地把他留着,给予他种种优遇,使他过着王公卿相般的豪华生活,他从没遭受过何种悲痛的经历。

当一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所能产生的杰作之后,当它有了完满的发展时,它决不会长留在一种无可更易的规范中。艺术家们必得要寻找别的方式,别的出路。在米开朗琪罗之后,再要产生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了。有人曾经尝试过,而他们的名字早已被人遗忘了。

在别一方面看,要产生同样强烈的艺术情绪,必得要依了一般的教育程度而应用强烈的方法。凡是在乔托或弗拉·安吉利科的天真的绘画之前感动得出神的民众,定会觉得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是过于强烈了,而米开朗琪罗的同时代人物,亦须用了极大的努力方能回过头去,觉得十四世纪的翡冷翠绘画不无强烈的情绪。因此,在拉斐尔与米开朗琪罗之后,应当以更大的力量来呼号。

到了这个地步,当必得要以任何代价去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时候,当一个艺术家或诗人没有十分独特的或新颖的视觉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乞灵于眩惑耳目的新奇怪异与强力,或者是回到一种精微的简朴而成为纤巧。这是辞藻与色彩的夸张,感情的强烈与痛苦。在拉丁时代,西塞罗(cicéro)以后的塞涅卡(sénèca);在希腊,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以后的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在法国,拉辛以后的克雷比荣(crébillon),都是这种情景:因为要寻找新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严格的历史上只有四个伟大的艺术世纪,唯在此四世纪中艺术方面是具有特殊面目的。

这便是贝尔尼尼与他的学生们所遭遇到的冒险的故事。他们被他们的时代逼着去寻找新颖。他们亦是在感情的强烈上,在姿态的夸张上,在人们从未见过的技巧的纯熟上寻找,但有时亦在欺妄视觉的幼稚技术上与艺术无关的方法上寻找。

在此,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作为这种强烈的、富有表情的艺术的代表。即是贝尔尼尼在暮年时所作的《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bienheureusealbertona)。(此作现存罗马sanfrancesaripa寺。)

他表现阿尔贝托娜睡在她临终的床上。但若依了传统而把她表现得非常严肃与虔敬时,定将显得平凡与庸俗;于是他表现她在弥留时处于神经迷乱的痛苦中,躯体的姿势非常狂乱,而她的衣饰亦因之十分凌乱,要创作“新”,且要激动我们,故他采取了激动我们神经的手法。

这座雕像的姿态是:口张开着,头倒仰着,似乎要能够呼吸得更舒服些的样子。手拘挛着放在她的已经停止跳动的心口。全体的姿态予人以非常难堪的印象。衣饰的褶皱安置得甚为妥帖。领口半开着,表示临终的一刹那间的呼吸困难。宽大而冗长的袍子撩在胸部,仿如一切临终者所惯有的状态。贝尔尼尼更利用这情景造成一种节奏,产生一种适当的对照。这一切都是真切的。

白石似乎失掉了它原有的性格,变得如肉一般柔软。本是肥胖的手,为疾病瘦削了,放在胸部,胸部如真的皮肉般受着手的轻压,微有低陷的模样。颈项饱胀着,正如一个呼吸艰难的垂死者努力要呼吸时所做的动作。

这是雕塑本身。但要令人看了更加激动起见,他安放雕像的地位亦是经过了一番思索的。雕像放在祭坛后面的壁龛中。窗中洒射进来的微光,使雕像格外显得惨白。在这景地中,观众不禁要疑心自己真是处于死者的室中,惨白的光仿佛是病床前面的幽微的灯光。这效果是作者故意安排就的,且确是强烈动人。

壁龛的面,有一幅美丽的画:《圣母把小耶稣给圣安妮瞻仰》。周围的缘框极尽富丽:两旁镌有小天使的浮雕,好似在此参与死者的临终。高处穹隆上布满着蔷薇。

女圣徒躺在床褥与靠枕上,这些零件雕塑得如是逼真,令人看了疑为受着肉体的压力的真的被褥。末了,在床的前面,一张黄色大理石雕成的地毡,把床和祭坛联络在一起。这是美妙的戏院布景,而贝尔尼尼,在他的时代,可说是一个伶俐的戏剧作家。

这非常有力。这是我们在雕像之前自然而然会吐露的赞辞,而且对于这件令人又是惊讶又是佩服的作品前面,我们也找不到别的字眼。

以下,我们试图把贝尔尼尼的代表作加以评述。

在爱好艺术的人群中,有一句成语说“拉斐尔的罗马”,因为在教皇利奥十世治下,在拉斐尔生存的时代,罗马布满着他的作品,使城市具有一副簇新的面目。但我们亦可以同样的理由说“贝尔尼尼的罗马”,因为在贝氏指挥之下,在他所侍奉的八代教皇治下,罗马披上了一件缀着白石、古铜、黄金的外衣,建立起不少新的官邸、新的回廊,令惯于把罗马看得如一座阴郁的古城的异国人士为之吃惊。

例如,一个异国的游客去参观圣彼得大寺的时候,便会到处看到贝尔尼尼的遗作,仿佛那里全无别的艺人的作品一般。

在此,我们先来叙述一下圣彼得寺的历史:

公元一世纪时,教皇阿纳克莱图斯(anacletus),在圣彼得墓地筑了一个小小的圣堂。三一九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在原址改造一所规模较大的教堂,于三二六年落成。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教堂已呈崩圮之象,教皇尼古拉五世决意重修。一四五二年动工之后,工程进行极缓,直到尤里乌斯二世即位,才把它全权委托给当时名建筑家布拉曼特(brante)主持,布氏重又立了一个新的图样,这是一五〇六年四月间的事。他声言将把圣彼得教堂造成如君士坦丁帝治下所完成的万神庙(panthéon)一般的大建筑。一五一三、一五一四两年,教皇与建筑家相继逝世,利奥十世敕令拉斐尔与当时另外几个建筑家继续负责。布拉曼特原拟的图样是希腊式十字形(即屋内面积之空隙,形成一纵横相等之十字),拉斐尔改成拉丁式十字形(即纵横不相等——横端较短——之十字)。拉斐尔死后(一五二〇),各建筑家辩论纷纭,或主希腊式,或主拉丁式。迨米开朗琪罗承命主持时(一五四六),重复回到希腊式十字形之原议,但他废止采用万神庙式的弧顶而改用翡冷翠式的穹隆。米氏殁后(一五六四),维尼奥拉(vignole)、皮罗·利戈里奥(pirroligorio)、贾科莫·德拉·波尔塔(giadelporta)相继完成了穹隆之部。随后教皇保罗五世又主改用拉丁式,命建筑家马代尔诺(cderno)承造。他把正中甬道向广场方面延长,并造成了现在的门面。一六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适逢旧寺落成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教皇乌尔班八世(urbain8)举行新寺揭幕礼。

教堂的面积共计一五一六〇方尺;长一八七公尺,连门面穿堂一并计算,共长二一一公尺半。穹隆连上端十字架在内,共高一三二公尺半,直径四十二公尺。

屋之正面为巴洛克式,共分两层,顶上安置耶稣、施洗者圣约翰,及十二使徒像。上层两旁置有二钟。下层支有圆柱八、方柱四、大门凡五。更前为三台式之石阶,阶前即著名世界之圣彼得广场,场中矗立高与寺埒之埃及华表,旁有大喷水池二座。教堂两旁环有四行式石柱之弧形长廊。

这长廊即贝尔尼尼所建。长廊环拱的广场是椭圆形的。许多精细的批评家说贝尔尼尼利用这椭圆形把广场的面积扩大了,因为以普通的目光看来,广场是纵横相等的圆形。长廊宽十七公尺,共分四列,形成三条甬道,中间的一道可容两辆车子通过,上面的顶是弧形的。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