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1】(2 / 2)

1935年,当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的时候,他突然间发现,在这个寂寞的村庄中,一个不起眼的、江苏吴县的一个小村庄,正在进行着另外一种新的实验。

费孝通的姐姐叫费达生,她毕业于东京一所蚕丝学校,她学的就是纺织工业。她回到开弦弓村以后干了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她把一些先进的缫丝机引进到了开弦弓村;第二,她组织开弦弓村这些有纺织经验的女农民,办起了一个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出于资金运转的需要,她又在开弦弓村组建了一个农民合作信用社。

所以机器、工厂和信用社在开弦弓村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里,形成了完备的制造、商业、金融系统。在农村建立了一个原本大家认为,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够出现的工厂模式,这是1935年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看到的景象。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村庄中也可能发生在城市中所具备的这种工厂模式,甚至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呢?

因为在农村有几个东西比城市更便宜:第一,劳动力成本更便宜;第二,土地成本更便宜。同时,因为开弦弓村所在的吴县非常接近上海吴淞口,所以它的运输成本和市场营销并不比城市中的生丝厂更高,所以反倒具备了更高的效率。

另外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农民就在自己的家乡直接转变身份,成为了工人。

所以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说:“我在开弦弓村看到了一个在全世界现代化史上、工业史上都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由于家庭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进产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他这一段话在193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工业经济研究中一个非常另类的声音,因为他指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一个区域的工业经济发展并不需要人口全部向城市转移,人口在农村当地进行工业化改造,建立一种叫“农村企业”的模式,仍然能够发展工业经济。同时更关键的是,能够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

三、《江村经济》的诞生

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疗伤了大概一年左右,接着他就到英国伦敦去继续他的学业,他进入了伦敦非常著名的政治经济学院。

到1938年的时候,他把自己在开弦弓村的田野调查写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就叫《江村经济》。

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所以他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人。他曾经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所长和中国社会学学会的会长。

但是有意思的是,费孝通的这本《江村经济》在很长时间里面仅仅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非常著名的作品,甚至,在很长时间里面它并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因为费孝通当年在伦敦用英文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一直要到1986年才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也就是说,在很长时间里面,除了社会学领域的那些专家学者以外,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个叫费孝通的人,曾经出过一本叫《江村经济》的书,他描述的是在工业革命史上的另外一种新的可能性。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江村经济》。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