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1】(1 / 2)

一个江苏农村产生的现代化变革

用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

今天我们讲费孝通和他的《江村经济》。

一、中国现代化的另一条道路

《江村经济》的出版时间是1939年。那么为什么在整整80年后,我们仍然要推荐这本费孝通的书?这本书对当代的中国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解决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怎么让农民在现代化运动中不成为一个受伤害的群体,同时能够发挥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这是中国现代化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或者说,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很长时间里面,工业化革命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用城市经济来替代农村经济。一个国家的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效率越高,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越高。

但是费孝通和他的研究告诉我们说,可能有另外一条道路存在——所谓的“江村经济”。

江村这个村庄其实在中国并不存在,它指的是费孝通疗伤的开弦弓村。当费孝通走进开弦弓村的时候,正是中国工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生微妙冲突和交织的时代。

在过去的1000年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产业经济的中心。

在宋朝的时候,水稻从越南占城地区引进到了江南这一带,所以有所谓“江南熟,天下足”这样的说法。

在1368年,朱元璋创办明朝,定都南京。他当时实行了一个经济政策,在江南这一带大力种植水稻,同时鼓励农民在水稻田周边种植桑树,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男耕女织的乡村经济模式——每一天,男生扛着锄头到水稻田里种田,女生在家里纺纱、织布、养蚕……所以,所谓的中国式的田园牧歌、男耕女织,真正出现在明朝之后。

随着男耕女织模式的出现,江南这一带不但成为了中国粮食生产中心,同时成为了中国的纺织中心。

到了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冲击,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突然间被打破了。来自于英国、法国和日本的缫丝机进入到了江南地区,机器织布的效率大大高于农民用木质纺机生产的效率。所以江南一带的纺织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上海、苏州渐渐成为了中国的纺织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界、经济界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就是一个城市化发展道路,也就是所谓的“英国模式”:大量的人口和产业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工厂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带来的结果是发生了“羊吃人”的运动——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必然会陷入衰落的轨迹。

那么在20世纪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者认为,这大概就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二、在开弦弓村进行的新实验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