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6章 第一个(2 / 2)

有人会质疑,父亲打孩子天经地义,孩子不懂事,顺着来不就行了吗?不至于挨那么多揍吧,说的是不有点夸张?虎毒还不食子呢!

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父亲本就是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再加上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根深蒂固,而母亲的遭遇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姐姐除了性格淘气以外,维护母亲,更是她在懂事以后经常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女主梅湘南没有逃出安嘉和的魔掌,和他生儿育女之后,会不会就是父母和姐姐的原型呢?可能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雷同吧!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可重复的。

母亲已经和父亲结婚十几年,早已习惯了忍让,习惯了害怕,习惯了恐惧,习惯了父亲的一切,更习惯了这个家的一切,也已经在“浴血奋战”中形成了避免挨打挨骂的应对策略、战力部署和长久战略方针。

但姐姐不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要发现父亲出现打骂母亲的苗头或者是欺负母亲的苗头的时候,总会“奋不顾身”的挡在前面,不客气的质问父亲:

“本来就是你的错,你凭什么骂我妈?你以为你是谁?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不讲理人?”

“喝!小兔崽子!毛都没长齐就敢挑战老子的权威,揍不死你才怪!”接着便惯例性的问候,然后对着姐姐拳打脚踢,一顿巴掌和耳光的待遇,打的手疼的时候要么找一块扫帚疙瘩,要么拿起鸡毛掸子,继续“享受”着他那一份“征服”的快感。

姐姐犹如生命力顽强的“小强”,一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姿态,嘴里还不停的反击“轰炸”:

“你打吧,使劲的打!”

“打死我才好呢!”

“使劲,再使劲,我一点都不疼!”

“打死我你还得给我偿命!”

“就算我死,也得拉个垫背的!”

就这样,姐姐越疼吼得越高,父亲越听越来气,更是如同火上浇油一般,下手愈发狠辣。

这样的情景在我的家中时常现场循环直播。

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特别特别的害怕,要么站在旁边无助的哭,要么是躲在角落蜷缩着身子哭,要么是抱着父亲的大腿,拼命的拉着他,边哭边吼:“爸爸别打了,别打了……”

此时此刻唯有哭才能缓解我的心中的恐惧。

母亲却在拼命的护着姐姐。尽量让那些拳打脚踢落在自己的身上。

许多年后才知道,不单单是我,母亲、姐姐和我一样,只要听到父亲的声音,便不由得全身打颤,浑身哆嗦,甚至连心都在颤抖。也许这就是在父亲长期威慑下产生的心理疾病,出现的闻风丧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症状。

作为当事人的姐姐,早已在心中埋下了离家的种子。正如已隔十几年后,偶然在姐姐十二三岁时的日记中看到她这样的描述:

“今天母亲为了保护我又挨了那个魔鬼的毒打,这个星期的第三次!一道,两道,三道……我的身上已经留下了那个该死的鸡毛掸子十七道深深的鞭痕,母亲应该更多吧?对不起,妈妈,让您受委屈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快点长大,长大以后就可以逃离这个没有温暖,没有亲情,充满恐惧,充满暴力,让人心惊胆战的家庭。不管去哪里,随便去哪里都好,只要离开。离开就是获得了重生。都说家里是避风的港湾,我的港湾在哪里?依靠又在哪里?他不是我的父亲,他是魔鬼,给我带来的唯有深入骨髓的恨。”

伴随着姐姐的长大,在姐姐16年的家庭生活当中,家庭暴力的生活10年以上,甚至更多。在16岁外出打工后,春节回家探亲也不免爆发一场惊世骇俗的家庭战争。

直到姐姐生了孩子,坐月子期间因为替母亲出头,经历了父亲最后一次家暴。

眼看着被父亲砸了个稀巴烂的婚房之后,姐姐伤心极了,伤心透了,放声痛哭了一整天。即便如此,也无法将父亲“铁石心肠”的心融化一丝一毫。

临别之时,父亲为了发泄自己的还未消除的怒火,还将姐姐家里的防盗门砸了个稀巴烂,零件掉了满地……

迫于无奈,也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维持婚姻,姐姐最终下定决心,彻底和他断绝了联系。接着,便搬离了之前住的地方,不想见他,也不愿意见他,不愿意见这个,让他深恶痛绝的父亲。

但,“坐月子”期间落下的诸如心绞痛、偏头痛等后遗症,还有那个被砸碎了的家,成为了究其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

古语有云,“棍棒之下出孝子”,真的如此吗?

不见得。

用姐姐的话讲:“不见面才是最好的归宿。”

对于父亲来讲,一家四口当中,姐姐是第一个被他自己打散了的家人。

不过,绝不是最后一个。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