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92章 ,盛世代表与第1次推恩(1 / 2)

大汉九年八月底,修了4年多的大运河,比预计提早一年全线贯通,这件事情成为了大汉后半年来最大的热点事件。

大运河打通之后,大汉最繁华的陈郡,东海郡,会稽郡主动脉被打通,5000料的运输船也可以在运河当中运载,运河的货物运载量直接提升了几十倍。

鸿沟运河上艰难行进的运输船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运载量大了10倍的运输船。

这条繁忙的航道,再次健康运转起来,陈郡,东海郡,会稽郡都因此受益,陈郡的作坊甚至能接到河北之地的订单。

大运河刚刚开通,就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组织修建运河的萧河曹参二人得到了极高的声誉,民间的商贾,淮河之地的百姓对二人交口称赞,称之为盛世贤臣。

大汉月报,法制月报等报刊。都拿出2~3期的刊面,对大运河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全方面的阐述对大汉的重要意义,更称赞萧何,曹参二人是大汉当代的李冰,郑国。

大汉朝堂文武百官也对萧何曹参二人交口称赞,甚至上书朝廷,要对这样的功臣重赏,予以重用。

大汉的文武百官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让天子和丞相两人再折腾。

现在的大汉可以说是外无强敌,内无隐患。

税改之后,今年朝廷的税赋预计再次会爆发性增长,可能会增加三成左右,第1次突破百万金,这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数字,号称极尽搜刮的暴秦,每年的税金也就30万金左右。

大汉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是暴秦的三倍,但即便是如此高的税赋,大汉底层百姓的生活却远远超过了暴秦时期,不但没有了繁重的徭役,赋税也降低了一半。

此时的大汉官仓粮食堆积如山,民仓也堆满粮食,根据上计令张苍的统计,大汉官仓民仓粮食的数量,足够大汉所有百姓吃上三年,三餐制全面在大汉普及,在大汉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百姓肯努力,都不会出现吃不饱饭的事情。

张苍自豪的在大汉月报上公布这个消息,并且在月报上向大汉所有百姓宣告,大汉是三代以来第一个消灭了饥饿的朝廷,饿死人的情况将不会再出现在大汉国。

大同世界的第一步,全面解决饥荒,大汉已经做到了。

现在大汉朝廷正在带领天下的百姓,向着大同世界的第二步,小康之治前进。属于大汉的盛世已经降临。

张苍对于大汉盛世的说法,得到了大汉民间,朝堂乃至于文化界的认可。

民间的百姓普遍可以感受到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富裕,他们自然是认可盛世这個说法。

文化界就更不要说了,比起焚书坑儒的始皇帝,大汉朝廷对教育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每年会拿出近20万金投入到教育当中。

大汉的每个乡里都会有小学,每个县都至少有一所中学,高等级的学府有十余座,天下的读书人比先秦时期多了几十倍,诸子百家在这十余年中,快速复兴,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现。

还有科举这样公平的选拔制度,以及大汉下属的几百诸侯国那庞大的就业市场。学界都认可大汉带来了第二个百家争鸣的盛世。

而大汉文武百官更加不想折腾,因为他们明白再折腾的话,大汉已经没有敌人,天子和丞相重拳出击的对象只有他们自己。

张苍把暴秦和大汉时期的财政数据对比出来的时候,大汉的豪强士绅都快哭了。

普通的百姓税赋降低了,还没有徭役,大汉的财政却是暴秦时期的三倍。

你说这三倍是从哪里搜刮出来的,在大汉想做一个地主豪强真是太难了。

随时都有可能被天子盯上还有武装的税吏上门警告,只要敢少交税,税吏直接派兵把你的府邸包围起来,警告两次,而后全家流放发配到边疆去。

太恐怖了,只不过少交一点税就要全家流放,暴秦也不敢做这样恐怖的事情。

从税吏背叛财产公示之后,他们干脆破罐子破摔了,根本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自己人也敢查,加上天子为了鼓励税吏,只要是惩罚性的税收,税吏都有一成的分红作为奖励,为了收税他们是真敢下死手。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更加迫不及待的宣告盛世的到来。

盛世是代表他们这些年努力来的功绩,盛世代表着大汉朝廷这些年施展的政策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再进行改革,再进行折腾,盛世就是大汉朝廷的政治正确性,也是他们所有人最大的利益。

所以大汉的文武百官推崇萧何和曹参两人,想把两人推举成为盛世时期汉吏的代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徐凡也没有拒绝,封萧何为攒侯食邑三千户,加封曹参千户食邑。

同时新成立一个九卿等级的部门,名曰通政司,管理天下的驰道,轨道,桥梁,运河,驿站,码头等交通设施。

萧何为通政司左司长,曹参为右司长,而后命令两人规划整个天下交通发展计划。

可以说通政司一成立就是一个位高权重的部门。

八月十五日,上谷王陈馀病逝。

这标志着大汉第一代诸侯王开始步入衰老期间,大汉诸侯之间步入更新换代的时间。

天子命假相张良代表朝廷慰问上谷国。

而张良持节带领一营汉军慰问上谷国,他先代表大汉朝廷承认了陈馀的嫡长子为新的上谷国国主。

但对于陈馀余下的十个庶子,嫡次子也没有轮空,而是按照朝廷的推恩令,他们都被分封为彻侯,每人可以分得一县之地为封地,上谷国在燕山以北的庞大领土,则成为了新的上谷国。

同时朝廷任命柴武为上谷郡太守,带领一营士兵驻扎在上谷郡,宣告了朝廷正式接管上谷郡在中原的领地。

推恩令第1次在大汉施展,在诸侯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天下第二大的诸侯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第一是魏国)。

新的上谷国虽然占据了一半的领地,但谁都知道中原的土地跟大漠的草场完全是两回事,新的上谷国,虽然看上去国土面积大,但富饶却远远不如中原的土地。

魏国和梁国他们的嫡长子极其愤恨,因为兄弟也不少,两国加起来20多个县,人手一个县都做不到,这要推恩一次,他们就从国主退化成为了彻侯。

尤其是梁国,梁国国主魏豹此人贪恋美色,拥有的妻妾有20余人,梁国成立不过几年时间,他就诞下了30多个子女,光子嗣就有20多个,魏豹的子嗣,两人分一县都做不到,最重要的是魏豹身强体壮,诞下子嗣的速度还没有降低,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等他们继位的时候,能不能分到一个乡都是两说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魏豹的那些庶子们,那真是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当然大汉国境外的诸侯先是幸灾乐祸的看着中原诸侯,但内心也是有点担忧的,这种推恩令要是在他们的诸侯国施行,他们只怕连魏豹都不如,魏豹的梁国好歹有几个县,好歹那也是中原富裕之地。

他们的诸侯国即便建立了好几年时间,说的好听点是诸侯国,但实际上连大汉的一个县都不如。

推恩令要是再用在他们的诸侯国,他们想贵三代都艰难。

但另一部分诸侯庶子,却又极其希望推恩令来到辽东,黔中,南中这些地方,没有推恩令,他们连富家翁都很难做,因为这些新封的诸侯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开拓上面,他们实际上的财富全在这片土地上。

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嗣,想要获得一点钱财都非常艰难,这就让那些庶子们极其不满。

他们跟着自己的父亲建立诸侯国,一步步把诸侯国开拓成为一个富饶的家业,结果这么庞大的家业,他们一点份都没有。

要知道这个诸侯国的建立,也是他们出了一份力的,这些庶子们认为自己天然就有一份继承权。

总之因为这些这一次上谷国的推恩令,四方的诸侯国引起了骚动,吹枕头风的小妾可谓是比比皆是,嫡长子和庶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变得明面化了。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