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08章 太上皇?(1 / 2)

“臣,斗胆……”

“请家上,收回成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一慌已是三年过去,曾经的英俊青年,如今也已经成了皮肤黝黑,五大三粗的汉子。

只是每每来到这校场,看到那方点将台,栗仓的脑海中,便总是会浮现出三年前,自己请求刘荣另外考虑人选的时候,刘荣望向自己的笃定目光。

“呼~”

“如此三年,也算是不辱使命……”

身着军袍,在点将台边沿垂腿坐下身,将头上铜胄放在身边,又侧倾着身,将身上的甲具稍松开了些,栗仓便悠悠发出一声长叹。

再双手撑于身后,昂首望向校场内,正手握木棍两两捉对‘厮杀’的羽林将士们,栗仓的嘴角,也悄然翘起一抹弧度。

——三年前,便是在这处军营,在这处羽林大营之外,监国太子刘荣,正式做出了任命:有母族堂兄栗仓,来担任羽林卫第一任都尉。

初受此任,栗仓诚惶诚恐,推脱不成,便只得找上家族为自己提供帮助。

只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却都大大出乎了栗仓的预料。

一开始,是太子中盾卫程不识,从自己在军中的故旧部曲中,调来了一批中层军官。

人数不多,也就是三五十号人。

而后,便是在这三五十号人的帮助下,栗仓很快便坐稳了羽林都尉的位置。

再后来,便是少府内帑间歇性送来各式奇异、古怪的武器军械,来让羽林卫试用。

用得好,便迅速列装一批;

用得不好,就拿回去回炉重造。

短短三年的时间,曾经只有一千多人的羽林都尉,也已经扩展到了一个满编都尉,共计五千人。

其战术打法、武器军械列装,更是有异于汉家现有的每一支部队。

“送来博望苑的英烈遗孤,早就突破了五千之数;”

“我羽林卫满编,多出来的……”

“——说是家上打算在近日,再设一部亲军都尉。”

“似是号‘虎贲’?”

自言自语着,栗仓又不由自主的摇了摇头;

盯着正在操演的将士们,又看了半晌,才从点将台上站起身,回到自己的大帐,卸甲更衣,方走出羽林大营。

——羽林都尉,并非是栗仓的唯一职务。

准确的说,栗仓如今在汉家的职务全程,是上林苑博望监令,兼领羽林都尉……

“少府的水车,应该就是近几日,要安置到博望苑的田间了吧?”

“也不知道派人来传个消息……”

·

·

·

·

·

·

长安城,未央宫,宣室正殿。

不出刘荣当年所料:自当年,即天子启新元三年秋开始,刘荣太子监国,便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眼看着已经到了天子启六年秋七月,刘荣这个原本只应该‘监国数月’的太子储君,却仍旧手握着监国大权。

此刻,天子启正悠然侧躺在宣室殿的御榻之上,时不时朝御榻侧前方瞥一眼。

而在天子启目光所及,刘荣正端坐在自己的监国太子专属座位之上,无比熟稔的查阅着朝政奏疏。

翻到好处理的小事,刘荣便自己顺手处理了,顺便头也不抬的说上一句:“当年,庐江国遭了雨雹之灾,旋即便是粮食绝收、举境灾荒。”

“——朝堂拨了赈灾粮,另由太医属派了太医、学徒若干,前去控制瘟疫。”

“到今年开春,庐江国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春耕,且农稼长的不错,收成当是不会差。”

···

“庐江国相上书,请求父皇再免庐江农税三年;”

“儿意,再免一年,也就差不多了。”

“——真免三年,前后加到一起,那可就是六年了。”

“六年不交税,等日后,再想从庐江国收农税上来,怕是还要在生一番波折。”

嘴上说完,刘荣手上的笔也应声悬在了竹简之上,稍带询问的目光,也随之向御榻之上的天子启投注而来。

却见天子启闻言,只慵懒的平躺在榻上,舒舒坦坦伸了个懒腰;

“嗯~”

“啊~~~”

···

“都免了三年,已然差不多了~”

“一场雨雹,全境绝收一年——若非还遭了战祸,免两年便足矣。”

“朕仁义,多加了一年,总共免了三年。”

“再免,那庐江国的农人们,怕是就不知道‘农税’为何物,不知道‘天子’为何人了。”

闻言,刘荣却是罕见的将手中毛笔落回了砚台边沿,而后满是严肃的抬起头。

“庐江今年才恢复正常的农耕,到了秋收之后,老百姓才能好生喘一口气、才能安心吃上自家种出来的粮食。”

“这种时候,若朝堂如此急不可耐的去收农税,免不得要让百姓民生出怨怼。”

···

“嗯……”

“——不妨这样。”

“先让庐江国,把今年的农税收上来,惹得百姓民怨声载道;”

“等农税收完了,百姓民也生出怨念了,父皇再派人宣诏,免去今年的农税。”

“甚至可以怒斥庐江君臣‘不当人子’,勒令庐江国,将收上来的农税,再给农人们退回去。”

“如此一来,庐江百姓纵是怀怨于心,也是针对庐江国的君、臣。”

“对父皇,则会感恩戴德,万民归心?”

便见天子启闻言,只耐人寻味的一笑,望向刘荣的目光中,更是带上了慢慢的戏谑。

“朕说什么来着?”

“——真论阴谋诡计,朕这個‘太上皇’,可比不得我汉家的监国太子~”

“你瞧瞧;”

“轻描淡写之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把百姓民的怨念,给引到庐江上下君臣身上了……”

天子启一如往常的阴阳怪气,刘荣早已是见怪不怪。

知道老爷子这是认可了自己的方案,当即便落笔,否了庐江国请求再免税三年的奏疏。

——非但否了免税三年的提议,甚至还专门做了批复:今年秋收之后,庐江国上下,正式开始收取农税。

而后将竹简收起,放到身体左侧的木箱之中,又从右侧拿起一卷新的竹简。

一边将竹简在面前摊开,嘴上一边也不忘配合着老爷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太上皇此言差矣~”

“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想当年,太上皇一手《削藩策》,惹得天下遍地战祸,百姓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好不容易平了乱,又闹出水淹邯郸那样的丑事,搞得赵国上下军民,至今都还和长安朝堂离心离德。”

···

“吴楚乱虽已平,但关东各诸侯藩王,却也还远不到尽失民心的程度。”

“与其让太上皇无休无止的派兵戒防,惹得北墙都得抽出兵力,去防备诸侯作乱,还不如借着这样的机会,一点一点让诸侯藩王,失去各自子民的拥戴。”

“——没有了子民拥戴,那诸侯藩王,也就是一个稍富贵些的宗亲刘氏。”

“就算日后有心作乱,没有百姓输税纳粮,甚至是投身叛军——那些个居心叵测的藩王们,也只能在自己的王宫里怨天尤人,而后醉生梦死了……”

满是自然地说着这番明显‘大逆不道’的话,刘荣稍活动了一下脖颈,便又再度投入到了奏折批阅的工作当中。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启也完全没有因为刘荣一口一个‘太上皇’的戏谑称呼,而生出哪怕半点不愉。

莫名陷入一阵沉思,直到刘荣的笔再度悬在了竹简之上,正要开口请示,天子启方抢先开口道:“说到北墙防务空虚,朕,倒是想起一件事来。”

“——早些年,太子曾说,要让程不识外放边郡?”

“最近这两年,匈奴人在北墙,可是愈发目中无人了。”

“朕寻摸着,若是让程不识和李广,分别去雁门、陇右做郡守……”

“太子以为如何?”

见老爷子问起正事,刘荣原本还带着些常态化轻松的面容,也随之严肃了起来。

皱眉沉思了片刻,才缓缓点头道:“自吴楚乱平,父皇又下令调兵,将重点放在戒备关中宗亲诸侯时起,我汉家的北墙防务,便愈发变得薄弱了。”

“——在那之前,我汉家边军二十万,虽然兵力不算少,却平均分布在上万里北墙;”

“平均算下来,每十里长的汉匈边境,竟只有百余人防守。”

“再加上父皇又调了相当一部分边军,南下齐、赵,乃至荆楚地界……”

说着,刘荣又是沉沉一点头。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