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870章品《维摩诘经》(28)(2 / 2)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

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

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盘之果。

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

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道友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

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剎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

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

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心理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

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着了相,非菩萨道。

但是,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法是有取舍的。

取舍什么?学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要舍,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

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观。

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法无取舍”,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咛,一层一层上来。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学佛的人,常常对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执着净土,大骂禅宗、密宗。

学禅宗的人说,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我要学最高的。

执着密宗的又说,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也像是去买菜,专挑又好又便宜的。

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学了密又学禅,好忙啊!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后来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

当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干脆万缘放下,我还是我,多安详呢!

所以“法无取舍”,你们记住这句话,少走冤枉路。

《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

我一读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

那位师父是打渔出身,一个大字不识。

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

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

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

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

三年以后,他作文章作诗都会。

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你搞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

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

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

记得《金刚经》告诉过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再上一层。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窍,三脉四轮,都在身体上搞,这成了法有处所。

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体没了,感受没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

这个生意不能做啊!大的处所,例如密宗观虚空,观蓝天,观日轮,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非究竟。

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那就犯了法有取舍,犯了法有行处,犯了法着处所。

佛法是活泼泼的,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

“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念佛是意处在念,观想也是。无上大法是无处所,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已经被处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学佛很多年了。他说现在什么都对,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没有多大进步。

我说:“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刚才不是听过了吗?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

“法无取舍”,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这就有了取舍,本来就是放下的。

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对不对?

本来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

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灭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没有染污的,自性本来寂灭。

这位道友问:“那么该怎样呢?”

我说,“就是这样,没有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净,或者求放下。

放下是个名称,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

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这个念头挡住了,就有所取舍。

那你问,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

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蛮好。

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所以找了许多烦恼,真求傻而不可得。

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现身说法的菩萨,我们藉这个机会,给大家再把《维摩诘经》这一段讲了一次。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第一义谛、真正佛法是无相的。

我常说,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想求无所得果,是背道而驰。

所谓“相”,是佛学名辞,用现在的话讲,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尤其是学密法的。

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这种人来找我,我就说:你不要跟我谈,最好去学密宗。

他一听,眼睛都亮了,还问我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

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观念,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若是没有境界,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没这没那。

他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无相的,非境界。

有个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

无上大法是“法名无相”的。

“若随相识”,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错误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更要注意了!

刚才讲无相的道理,大家研究过《金刚经》,其中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很流行禅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

当然后来见了五祖,所谓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彻大悟。这里《维摩诘经》也是说“法不可住”。

讲到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近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内。

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而是最好读原经。

这不只是研究佛学,做其它学问也应该读原典。

原典读熟了之后,可以“以经注经”,会融汇贯通。像我们读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这里了,或也可以用《维摩诘经》这句话去注《金刚经》,就清清楚楚了,后人的著作就变多余了。

一位同道洗说他平日修行不错,有一次就很不对劲,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

这是不在一起的好处,常在老师身边会依赖性太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

那位同道忽然想到,白骨观中讲过要“易观”,修行做功夫要“知时知量”最重要。

同吃饭一样,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

譬如做数息观,你不要老数下去,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马上就要放掉数息,跟着就要用随息了。

随到心息相依,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观,马上变更方法。

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知量是知道够了。

你练气功尽练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么大,越练脾气愈大。

《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断地进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数,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个境界,抓住某一点,“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也不是佛法,法无定处。

佛也告诉过我们,“诸法不定”。不论你学哪一宗的,对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对了,这一宗就暂时摆一摆,后天又拿来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取佛道,不被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学法。

接下来维摩居士快要作结论了,你看他说法是有层次的,不要把他当作平面的一篇读过去了。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佛经分类中,《维摩诘经》在《大藏经》中不归在般若类。

《维摩诘经》这一段内容的要点,在《大宝积经》里也有。

《大宝积经》就是大杂烩,像百货杂铺,什么都有,不能归般若,也不能归法相唯识。

真要研究佛学,大宝积部的经典应该多看,所谓净土三经,也包含在大宝积部的。

像这样的佛经分类,很合现代人的用处,把人生用见、闻、觉、知四个字概括了。

见是眼睛所见的,闻是耳朵听到的,觉是感觉状态,身上感受,知是知觉状态,思想观念。

打坐时觉得腿麻、气脉发动了,是感觉状态的范围。

看到光是见的范围。

观音法门是听的范围。

《维摩诘经》告诉我们,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

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

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本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

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真正佛法不在见闻觉知上求,假使在见闻觉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

凡夫都在见闻觉知中转,各位现在号称听经,我冒充讲经,都在见闻觉知境界中。

修行还在这上面转,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这个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见闻觉知为是,也不须要放下见闻觉知,不以见闻觉如为非。现在结论来了。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开头讲自性本来寂灭,最后讲自性本来无为。

是不是很有层次?这就是以经注经的办法,你不要靠老师了,就把本经读熟就好了。

释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诉你了,为什么不去求呢?

这里的结论是无为法,以有所求心,求无为无所得之果,是颠倒众生。

一切修行都是在有为当中求,是求有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学佛。

我们形容维摩居士说法,如银瓶泻水,哗啦啦就倒出来,停都停不了。

他说法的气概像庄子的文章,不知道哪里来,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形容。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最后吩咐舍利弗这一句,同《金刚经》一模一样。

真做到一无所求,就是如来大定境界,像我家乡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来只觉得是弹指间事,因为他完全静止了,无所求了。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什么叫法眼净?

《金刚经》提到五种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脸上长了五只眼,你看了非把他当怪物不可,不会认他作菩萨。

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它星球上众生,不一定长得像我们这样的,密宗画的佛像有那么多只手,像蜘蛛似的。

天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臭美,难看的要死。

我们认为是美食的,天人连闻都不敢闻的,好像我们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

我们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备了五眼,这是真的,《法华经》上说:“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会有。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