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863章品《维摩诘经》(21)(1 / 2)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

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

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

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抱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

我们有没有检讨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

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是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

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

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

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

我们讲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

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盘可入,涅盘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不受人家的气。

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

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

大家学佛好像越学火气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

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做。

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需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

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忍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

真做到这样大乘的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

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挂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

换句话说,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

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

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

有禅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

可是把六度分开讲。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

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

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

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正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

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

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

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

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

我读过苏曼殊的诗,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憎

他用的就是这个词。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

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

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

是被什么阻碍了?

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

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

打通很容易的,并不难。

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

以前我们做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

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

如果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

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纽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

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眉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

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做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是不能想象的。

前几年有位做生意的商人,逢到生意不好的时候,我说你可以结束吗?

他说结束不了,我说对。

他知道如果把店铺关了,所有员工和家属的生活就会有问题,想想只有扛下去了。

我说这就是大菩萨心经,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为当头子好,当头子也很痛苦,解脱为难啊!

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

所以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背是违背,背舍是指八种背舍,名词就不解释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要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学大乘菩萨道只有牺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报。

爱语第一是要关怀别人,要跟人家讲话,不是不讲话。

第二是所讲的话要别人听得进。

利行是所作所为都是利于人家的,不是利于我的。

同事更难,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只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欢做的事你陪着他做。

四摄法是菩萨的道场,由此才能包容众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多求学、多听、多研究就是多闻。有人听经一耳进一耳出,自己觉得已经懂了,但是不能如闻行,听到的道理,不能变成自己内在的心性行为。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们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刚经》的第一段,须菩提问佛要怎么样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烦恼。

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智慧就开发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观,不会得邪见。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刚开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数字记清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反复讲过很多次了,次数都记不得是很严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处上,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禅定都从这里来,我们都讲过了。

这三十七菩提道品,虽然是属于有为法,但是佛法是讲无为,讲空,《金刚经》上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怎么空,怎么达到无为呢?

记得有句诗:“有为须极到无为”。意思是说,把有为法修到家了,自然达到无为法空的境界。

所以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为,那就错了。

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四谛是苦集灭道,是学佛的第一步。

世间皆苦,是苦谛;众生以苦为乐,抓住痛苦当快乐,是集谛;要解决痛苦,灭尽苦、集就得道了,是灭谛和道谛。

人类,甚至说一切生命,有个共同的目的是离苦得乐,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乐,事实上三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把轻微的痛苦当成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所谓众生的颠倒。

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实按摩是轻轻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说世间一切皆苦,没有错,没有说谎,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脱得道,离开一切苦得究竟乐,这是佛法的真义。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如果抽出《维摩诘经》这一句话来考试,要吃苦头了。

大家都会念《心经》,对不对?其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同这句话一样,包括了十二因缘。

你们十二因缘记得清楚吗?如果连这些基础的名词次序都背不出,还觉得自己学问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缘,我再讲出来: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管三世,前生、现在、来生。大家谁记得妈妈没有生你之前在哪里?都记不得了。

现在把过去切开,一个人一念之间来投胎,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了会去到哪里,有没有把握?也不知道,统统是无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糊涂。

不要说生死哪里来去了,你们明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念会是什么,你有把握没有?

绝对没有把握!那个念头怎么来怎么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无明,这是道理上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光明,没有智慧,一团黑暗。

一切众生是怎么来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动,念头一动就来了。

这个动力的前面是无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样动的。

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缘,是得菩提了。

贪瞋痴慢疑,一切大烦恼、小烦恼、随烦恼,统统是一念无明。

有念,生命这一念不知到何处来就是无明。

佛经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

人发了脾气,起瞋心,就有障碍了。

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怨天怨地,愤世嫉俗,对任何人都不满,对环境也不满,种种埋怨都是瞋念。

有很多人学佛,佛经读得很熟,佛学也讲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样样都会,但是事情来了就不行了,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

贪瞋痴当中,瞋是最大的无明。小说《济公传》中写到,济颠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里起来就大叫,“唉哟!不得了!无明发啰!”

把大家都吵醒了,众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结果回头一看,庙子失火烧光了。

原来他是要告诉大家,火要来了,又不好明讲。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