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862章品《维摩诘经》(20)(1 / 2)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话没有错,我们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相。

我们的心不跟着外面现象走,当下就清净,清净就寂灭,寂灭就是菩提。

《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个人肯狂心顿歇呢?你说,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

这修佛的心还是狂心,狂得还更厉害,一切心都是狂心。

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你说我打起坐来一片光,有时气在背上转,这都是你的意识在观察。

放下就是,不观是菩提,菩提大道没有一切缘虑之心。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蕴的那个行。

像你们打坐都在忆念,在想昨天那个境界怎么了?

我现在是不是到了老师说的初禅边上了?

都在忆念佛经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们清净不了?

因为行蕴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

所以叫你们要研究唯识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动、势、时间,你想空它也空不了,这些属于行蕴。

譬如你打坐时再清净,你的血脉还在流通,心脏并没有停下来,那是肉体上行蕴的作用。

五蕴皆空谈何容易啊!所以说“不行”,行蕴清净了,才是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小乘法门告诉我们断惑证真,就是断见惑思惑,思想观念上有任何一点怀疑都要把它断了,贪嗔痴慢疑都要断。

断惑证到真如,得道了。

你看,《金刚经》的另一个名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能断,且断了。

你说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断了。

谈何容易啊!念念之间念念断,断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诸见”就是一切主观成见都没有了。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为什么讲离,离什么?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

出离什么地方?

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

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

爱清净同爱灯红酒绿一样是爱,一有爱念就被黏住了。

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还有庙子的观念就应该丢掉了,哪里不是庙子啊?有些人抱怨没有地方打坐,我告诉你,厕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时间环境不好,只有一张办公桌,写东西在桌上,要打坐时把书搬开坐上去,吃饭也在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连办公桌都没有了,你站着总可以吧?

非坐着才能证菩提吗?你不能发起出离心,对世间有分别,这样是离尘吗?那样是没有跳出,就不行。

一念出离,哪个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障碍就是菩提,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挡开了,当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清净,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道而行,自然而然进去了,一切处一切时皆是如来。刚才讲,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动,一切处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当下即是就是住,说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断,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来空你。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至”是到,“实际”是本体,佛学叫实际。

哪里是本体?意念到了就是,本体还另外有个体吗?就在你这里,当下就是实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我们普通人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

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

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

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虚空一样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虚空,虚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一切法本来都是无为,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你不要去找一个“生住灭”的观念。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现在讲话,你听了知道了,懂了,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

所谓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众生的心行。

我们心里的行为,是非善恶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了解别人,算是有点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够自知才算真是个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难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别人却都清楚得很。

最可怜的是人苦不自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真什么都不会的话,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会了。

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

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

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

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会,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

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

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

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

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

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

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菩提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不像外道说道在肚脐,这个窍那个窍。

菩提道无所不在,没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国话说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一切事物都像是电影,例如现在你们听我讲《维摩诘经》,我们自己就是演员,自己也在欣赏这部戏,再过二十分钟这台戏也散了。一切是如梦如幻,都在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

你懂了就悟道了。“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