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1章 浮槎向天河(1 / 2)

“如何将他一军?”王导一听路永又要对付陶侃,兴致勃勃问道。

“就是在江面上做点文章,具体是这样的……”

路永绘声绘色,说出了自己的毒计。

“啊!”这个大胆的计划,连王导都吃了一惊!

王导极力促成路永接替温峤,就是要在荆州和建康之间竖起一道屏障。他本身并不想过多的公然的挑衅陶侃,不想打破这种对自己已经有利的平衡。

可是,路永的计划,火药味十足,万一处置不当,很可能引火烧身,殃及到自己。

可是,路永似乎是志在必得,而且他对陶侃的仇恨看起来远远超过自己对荆州的忌惮,会不会坏事?

“依老夫看,不宜操之过急,陶侃年事已高,再过三两年就会归隐,几个儿子又成不了大事。此时就激怒他,保不准他狗急跳墙,破釜沉舟。”

王导的谨慎规劝,路永却毫不领情!

“几年来,陶老匹夫始终对我横加指责,在勤王大营时就轻视于我,嫌弃我叛将出身,处处掣肘。在江州亦是如此,要不是他横插一杠子,江州刺史早就是卑职的了。量小非君子,卑职不信他还敢动刀动枪?”

路永激恼之下,差点把陶侃和殷浩设计,以管商为诱饵,揭穿他替王导杀人灭口的罪状捅出来。

王导瞧他的模样,知道已经无法劝阻,心中隐隐担忧。悍将跋扈,骄兵难控,但愿不要牵连到自己。

谁料怕事有事,路永的鲁莽和骄横离不开王导的撺掇和怂恿,而盲动之下走了一步险棋,彻底激怒了陶侃,牵连到背后的王导。

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路永的蛮干,直接将王导从神坛上拽了下来……

中原大地悄悄进入了暑月,火辣的阳光炙烤着砂石,远处的白草,在刺眼的日光下,像是着了火。

位于长江沿岸的南方,入伏以来,更是闷湿难耐,稍稍动弹就大汗淋漓。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给伏天起了非常形象生动的叫法—宜伏不宜动!

京师建康城,素来就有火炉之城的称谓。

但皇宫毕竟不同于民间,尤其是式乾殿,皇帝和文武大臣临朝议事的地方更是讲究。

眼前一碗冰镇酸梅汁,清澈中冒着丝丝寒气,暑月中能喝上一口,沁人心脾,浑身舒畅。成帝看着面前的酸梅汁,这都要归功于王导。

新修的式前殿还有崇德宫,下面都建有地窖,每年冬至时分,河水结冰,官府则募人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切割成一尺见方的冰块后运进宫中。

然后送入地窖,把冰一块一块从下往上摞起来,摞满后再在上面盖一层草毡,草毡上面盖一层厚厚的黄土,最后入口也要用土封起来,保管得当的话,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等到次年暑月,正好派上用场。

“老丞相,这都是你的功劳,来,喝一碗解解暑?”

王导端起一碗,稍稍尝尝又放下,回道:“老臣年事已高,肠胃不健,怕遭寒气,只能浅尝辄止。对了,陛下,而今各宫殿皆已竣工,唯有一处也要着手了。”

“老丞相是说东堂?”成帝问道。

东堂乃明皇帝的寝宫,按计划也应该重新修葺,王导曾经奏请过皇帝,因东堂内累积了很多奏折文书,一时没有清理归档,所以一直耽搁到现在。

“老臣一直忙于政务军务,也没抽出空来。眼下正是暑月,诸事皆缓,老臣打算先着手清理东堂内的文书,待暑月一过,就让匠人开工。”

“爱卿思虑甚周,先帝的寝宫更要格外上心!”

秋去春来,花谢花开,匆匆一年转瞬而过,然而,对木兰来说,这一年,却是那么漫长,那么煎熬!

琅琊山坡下的草儿从青青变成干枯,如今又是青青。坡上的榆树,枝条上又长出了繁茂的榆钱叶,而那一天,也在木兰的日日夜夜期盼中,终于又要来了!

前一日清晨,木兰就开始兴奋,无心贪睡,加之杜艾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她早早起身给父亲熬好中药,侍候着服下。

然后洒扫庭院,张罗着七夕夜应用之物。一直忙碌至日中,做好中饭,全家就在庭院中支起桌案,围在一起用饭。

桓冲兄弟只顾埋头吃饭,孔氏不声不响,只有木兰一会添饭,一会夹菜,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孔氏看在眼里,疼在心头。

木兰并未过门,早就如同儿媳妇一样伺候着全家。而桓温能不能回来,甚至是死是活都不敢保证。

这回要是又回不来,不是耽误人家木兰了吗?这么多年,她等着盼着,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吗?

想着想着,眼眶湿润了。孔氏不忍破坏眼前的氛围,装作打了个喷嚏,掩饰了过去。

山脚下突然传来马儿的响鼻声,引起了大伙的注意,他们没有发现孔氏的尴尬。

那条通向滁州城的官道虽然距离茅屋有百丈远,但因居高临下,可以远远窥见官道的轮廓。

桓冲走到篱笆门前向外张望,是一辆大马车,两匹马拉着,看样子又是什么官员公干。两匹高头大马威风凛凛,把羊倌的羊都吓跑了。

大伙虚惊一场,自从官府张贴了画像文书之后,每次在附近听到马嘶声,他们都会担心是公门中人前来搜捕。

一年多来,全家人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木兰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自己在梦中惊醒,看到桓温满身是血,后面有无数的官兵在追赶,尤其是此时此刻。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