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0章 恐误卿卿命(1 / 2)

成帝这句话既带有欣慰,似乎还夹杂着揶揄,庾亮尴尬归尴尬,但照单全收。

“臣虽为太守,时刻不忘记是后族姻亲,是陛下的舅舅。臣这么做也是想盯着他们,为陛下和朝廷的安危略尽忠心啊。”

庾文君见状,出来打个圆场。

“皇儿,你舅舅如此做也是为了你,为了朝廷。有他帮你盯着,难道不好吗?”

有了太后的支持,庾亮冷冷的说道:“如果刘胤明知道官船西行,则他必然和陶侃有所勾连。反之,如果他不知道官船的方向,则是有人故意为之,目的是为了陷害他。”

“舅舅说是谁?”

“江州有此能力之人,必是长史路永还有他手下的青州兵。路永作为长史,敢陷害上官,背后必有人指使。至于指使之人,臣即便不说,陛下也知道是谁!”

庾亮抽丝剥茧,直指幕后之人就是王导。

成帝倒吸一口凉气,叹道:“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朝廷已经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恩荣,怎么还会如此不知收敛,争权夺利,难道他们一个江州也不肯给朕留下?”

“陛下说得没错,王丞相贪心不足,欲壑难填!”

“朕该怎么办?好,明日朝会,揭开真相,把路永下狱,召陶侃进京和王导对质,让他们撕破脸皮,看看谁对谁错。”

小皇帝确实动怒了!

“陛下万万不可!这样的话,他们二人必定全然否认,我们又没有充足的证据,到头来反倒让陛下被动。再者,臣千辛万苦为陛下探得的情报却让陛下陷入窘境,那臣真是百罪莫赎。”

“那依你的意思呢?”成帝反问道。

“陛下莫急!常人皆会有这样的经历,皮肤上生出脓包,初长之时,颜色微红。长成之时,则色如米白,此时不能挤破,否则皮肤会落下疤痕。倘若再过些时日,脓包颜色转暗,不久则自然脱落,皮肤也会完好无损。”

成帝细细咀嚼,在揣摩这句话的深意!

太后说道:“皇儿,你舅舅的意思是不加干涉,静观事态发展,顺势而为。让这头脓包自然生长,互为损耗,直到自然脱落,问题也就解决了。”

庾亮道:“太后高明,臣相信,真相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让他们诧异的是,庾亮这次猜对了。

真相很快露出了水面,而且来势凶猛,朝野猝不及防,彻底改变了朝廷的格局!

“叔父,滁州刺史府来人求见,就在门外。”

王导听王允之一说,知道肯定是查访桓家有了消息。如今,江州已经纳入囊中,滁州又有了消息,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去,请他到书房来。”

“拜见丞相大人,这是我家老爷给你的书信。”

王允之打开蜡封,从竹筒中倒出书信,摊好后,恭恭敬敬递给王导。

“琅琊山南杜家村!果然不出老夫所料,桓家落脚点就在滁州境内,你家老爷费心了。”

来人道:“我家老爷按丞相的指示,以朝廷新政登记丁口的名义在州内各地排查,果然在杜家村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有两处茅屋,主人是杜艾,另一处就是桓家。”

“杜艾?这就对了,当初桓彝到宣城任职,住在东条巷巷首,杜艾家在巷尾。”

这一回,是彻底验证了,王导欣喜若狂。

他叮嘱来人回去告诉滁州刺史,在茅屋附近派出衙役捕快,盯好了,不准妄动。如有动静,千万不可放过,朝廷自有奖赏。

王导不信,桓家儒学世家,孝字为先,那小子能一直不回来。

来人远去,王允之问道:“叔父,杜艾难道就是灭吴功臣征南大将军杜预之孙?听说是和中朝著名美男卫玠齐名的那位名士?”

“你也知道此人?”

“没有,侄儿是听羲之说的。羲之说他以前曾见过杜艾,回来便和府内诸多弟兄大加赞叹,说他是‘肤若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人啊!’”

王导轻蔑的笑道:“空有一副皮囊有何用?中朝的卫玠,还有掷果盈车的潘岳,哪个有好下场?自己惨死不说,还连累家人子孙。羲之也是年轻,对他居然有仙人的评价,只可惜他已经沦为凡人。祖上何等光鲜荣宠,到了孙辈就颓废至此,可惜啊!”

王允之笑赞道:“还是叔父有远见,乱世不需要好皮囊,乱世需要权,需要兵。”

“被你搞糊涂了,那个好皮囊的叫杜乂,这个叫杜艾,多了一根草!算了,管他叫什么名字!”

王导笑了笑,然后又板起面孔,深沉道:“所以叔父我年迈之龄,还要苦心经营,我们王家可不能像杜预那样三代就没落。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既要浇灌好自家园中的禾苗,还要锄掉杂草,防止它遮住阳光,抢了养分!”

王允之明白王导的良苦用心,可谓处心积虑。

王导主政朝廷,何充协理,王舒现在主政会稽,他主政宣城,前来投靠的吴儒也即将去寿州任职,还有路永也控制了江州。

现在王家无论在朝堂还是在州郡,无论近畿还是远郡,王导都已布下棋子,在王家广袤肥沃的田地里种下自己的禾苗,还要安排滁州和江州,锄掉陶侃庾亮甚至桓温这样的杂草,真是难为他了!

王导幽幽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允之,你等后辈要记住,枝繁则叶茂,叶茂则遮风避雨;树大则根深,根深则难以撼动。如今只剩江州那边还令我隐隐不安,放不下心。”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