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46章 阿爷无大儿(1 / 2)

“乱世出英雄,越是乱世,寒门之人就越有机会。可首先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果连念头都没有,机会摆在面前也会手足无措,白白错过。爹虽然孤傲清高,宁折不弯,但将来能留给弟弟些什么?”

褚裒真搞不懂,女儿年纪不大,怎么会愤世嫉俗?是因为世道艰难,还是日子困苦?

看看家里,虽然破旧了些,总比百姓之家要好得多吧。

女儿似乎意犹未尽,又道:“在太守眼中,长史位卑言轻。但在我们家里,爹就是擎天大柱。大柱若倾,整个房屋就塌了。不如花些功夫,多辅导两个弟弟,文的不行就习武,总比枯坐家里不学无术的好。”

不提这个,褚裒不来气,两个儿子吊儿郎当,能学到什么才学?

褚蒜子却道:“王门庾门那些大族子弟,难道个个都有真才实学?还不都是凭借父祖之辈留下的余荫而忝居高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褚裒还真没想这么多,他觉得女儿想得也太多,没有用。

只怕没有机会了,太守即将重返朝堂,那时就很难再见到他。

褚蒜子不以为然,她从庾亮瞥向自己的眼神中看出了欲望!

她深沉的说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氏岂会轻易交出权柄。庾亮重返朝堂,通往建康之路没那么平坦。不过,即使他今日就返回建康,女儿也有预感,他会对我们家有兴趣的。今后,还有事情发生,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

桓温杀死江播父子,清晨离开博望驿站,回头无意中看到那个似曾相识的人正是褚裒!

驿站发生朝廷命官被杀凶案,身为驿丞自然难辞其咎,幸好庾亮出面保他,不仅未受惩罚,反而被庾亮提携到芜湖升任长史。

这才是庾亮想要褚裒亲口说出的救命和提携之恩!

褚裒记在心里,嘴上却不愿意提及,因为升官之事来得并不光彩,庾亮不会无缘无故帮他。

之所以能免罪升官,是因为在褚蒜子的撺掇下,他极不情愿的帮助庾亮制造了一个伪证,这也是庾亮能对付王导的一张王牌!

“可惜了,蒜子!你要不是女儿家,我们褚家必能光耀门楣!”褚裒吃惊的看着女儿,觉得她越长大越陌生。

巾帼不让须眉,自己从来没有发现小女子也能有这样的眼光和卓见,观察入微,洞察世事。

“女儿家怎么了,女儿家就难道没有机会了吗?只要有一个机会,哪怕再小的机会,女儿也会牢牢抓住,绝不放过。要么没于水下,深藏不露。要么破水而出,令世人惊艳!”

褚蒜子看着庭院中一株出水芙蓉,坚定的说着。

崇德宫里,成帝高兴道:“还是母后高明,当初朕还在犹豫,是母后力劝给丞相留个台阶。”

“看皇儿兴奋之色溢于言表,肯定有好消息!”太后眉开眼笑。

“是啊,京师周边州郡纷纷奏报,不仅百姓不再捱饥受饿,连府衙官仓也有了余粮。要是过两三年,估计也会出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盛况了。”

庾文君赞赏道:“那我们的皇帝也可效汉武帝北伐匈奴,直捣龙城,自此漠南无胡虏的伟业!”

太后高兴,成帝更加欣喜。

“是啊,现在中军初见规模,各州郡也拟定了募兵方略。朝廷只要有粮有兵,就能站稳脚跟,稳固根基。那时候是战是和,是谈是打,我们就能占据主动。唯一遗憾的是,就缺卫霍那样的猛将奇才了。”

庾太后很满意,又叮嘱了一句。

“皇儿能这么想,母后很高兴,古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操之过急,出点意外那也是丞相极力推行新政所致,至于侵占一点山泽,抑或任用一些私人,只要不影响新政大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世事纷纭,但所有的朝堂似乎都有一个铁律!

当臣子立下赫赫功绩时,引起了皇帝的好感,皇帝就会忽视他所有的瑕疵。

而当臣子犯下滔天大罪,引起皇帝的厌恶时,皇帝就会抹杀他所有的功绩,重则杀头抄家,轻则贬黜罢退。

事情往往如此。

王允之眉开眼笑:“朝堂之上,离了叔父你,新政怎能收此大功?圣上也想得透彻,所以才会亲临乌衣巷,给了我们王家莫大的荣耀和恩宠。”

王导却忧道:“可我担心,新政功成之日,就是黯然归隐之时。这就好比战阵,良将攻破了敌国,好的下场就是鸟尽弓藏,萧瑟谢幕。坏的下场就是引颈就戮,抄家灭族。”

“叔父,为什么会这么说?”

王导恨恨言道:“因为新政推行伊始,政事庞杂,耗费巨大,将来能否见成效,谁也无法预料。因而,不会有人惦记。现在,半年下来,新政收获颇丰,假以时日,还将有更大的收获。而这时候就会有人惦记了,想横插一脚,分一杯羹。”

这一点,王导深有体会,王敦败后,他第一次推行新政,获得成功,一年后果实就被庾亮摘走,庾亮成为尚书令,自己却黯然隐退。

这一幕,至今还如噩梦,挥之不去!

王允之疑道:“圣上会有这么深的心机?”

“常言说得好,功大不赏。因为你的功劳太大,君王已无法给予臣子更大的封赏,总觉着亏欠。时间一长,就变成愧疚,而不愿面对臣子。”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