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8章 风起云飞扬(1 / 2)

陶侃瞥见王导沮丧的神色,差点乐出声,回道:“臣即刻着人领兵返回荆州!”

“等等!”

成帝叮嘱道:“陶爱卿,在此紧要当头,击退即可,不可多事,朝廷当务之急是新政!”

陶侃暗自赞叹,成帝考虑问题周全,懂得轻重缓急之理,既不穷兵黩武,也非被动挨打。

“老丞相,百姓春耕情况如何?朝廷的劝农新政可有成效?还有,皇城宫殿及州郡受损的官廨修缮情况如何?”

成帝如连珠炮似的发问,表明他对新政头等大事着实关注。

王导如数家珍,奏道:“回陛下,京城及周边诸州郡春耕形势大好,州府衙门全力督促垦田开荒,劝耕赈济。庄稼长势喜人,今夏丰收在望,偏远州郡亦逐步推开,初见成效。”

“宫阙修缮呢?”

“至于修缮事宜,皇城内诸宫殿,除先帝的东堂外皆已腾空,一应工匠已分步开工。”

东堂乃明皇帝的寝宫,成帝不敢怠慢,之所以迟迟没有动工,是因为里面的奏折文书堆积如山,须挑拣归存后才能修缮。

王导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继续言道:“选贤任才方面大有起色,各州郡县长官已按罢黜、调任、新任三类开展,尚书台及各曹署也分步进行,陛下勿忧。”

成帝赞许的点点头:“老丞相指挥若定,运筹有方,辛苦了!”

这时,一名宫人入殿,和王内侍轻声说了几句。王内侍来至成帝身旁,说是不少皇室宗亲在崇德宫拜见太后,太后请他过去。

正巧,成帝也准备召集宗亲商议新政事宜。

崇德宫内,人声鼎沸,欢声笑语,庾文君许久没有这么高兴。

这些宗亲虽非娘家庾姓,而是皇室司马姓,但好几个是夫君明帝的弟弟,属于同辈之人,以前都曾以嫂嫂相称,很亲切。

虽有太后臣子之间的尊卑之分,但感情深厚,心情舒畅,说话也无拘无束。大家都很放松,满堂气氛融洽。

“参见陛下!”众人看到成帝从外面进来,纷纷施礼。

“免礼免礼,赶紧起来,都是一家人,无须见外!”

成帝抬眼一看,有四叔武陵王司马晞,六叔会稽王司马昱,还有弟弟吴王司马岳,妹妹南康公主等等。

“皇儿还在为上次江播遇刺一事烦恼?母后知道你的心思,所以不肯让陶刺史返回荆州。”

成帝拜见太后,将今日朝会的情况说了说,庾文君怜爱的看着尚未成年的儿子,会心说道。

“朕确实心生疑惑,舅舅当时还未说出案情,王丞相却未卜先知,一口咬定是桓温所为,如果他不会占卜之术,那就说明,他事前可能知道些什么!”

成帝忧心忡忡答着,他对王导在处理桓温一事上的态度和做法并不赞同,甚至隐隐感觉到王导有胁君之意。

“大晋命运多舛,外有胡虏内有强臣。你父皇在时,王敦反叛,皇儿继位不久,又逢苏祖二贼,就连二宫都成叛军掌中之物,险些……”

庾文君说至此处,想起苏峻对自己的猥亵和冒犯,禁不住悲从中来。

“母后别难过,事情都过去了。对了,母后,父皇当年病榻上的掩面覆床之语是真的吗?难道真是我大晋的宿命?我司马氏逃脱不了这谶语魔咒?”

“母后当时离得远,并未听清楚,是听你舅舅讲的。当时你父皇问司马家何以得的天下,王丞相便陈奏了来龙去脉。你舅舅言之凿凿,应该确有此事,大概就是命吧!”

庾文君抹着泪,非常的惆怅。

“朕偏不信宿命,上苍不佑,人力为之。晋室南渡以来,能臣很多,但缺贤臣,猛将不少,但缺良将。丞相推行新政功不可没,今日看来,可以列入能臣,但不是贤臣。王敦坐拥十州之兵,开元之功可载入史册,但只能是猛将,而非良将。”

成帝不肯服输认命,倔强而起,他最近或多或少听闻过历阳遗简的风声。

“当下有温峤郗鉴这些持重沉稳,公心体国之人,然岁月无情,他们也将老去,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朕需要的是亦师亦友,中兴大晋的贤臣良将,然而,他们都在哪呢?”

“在皇儿眼中,怎样才能称得上是贤臣良将!”

成帝慨然道:“治国理政有方,以苍生社稷为重,无专权揽政之私;行军杀敌,睥睨沙场,以保境安民为重,而无挟主篡位之意!”

年少的皇帝,心中已经有了这么深刻的评判标准,让庾太后既欣慰又难过,她帮不了自己的儿子!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成帝透过帘幕,望着外面,默默的吟诵,眼神充满期待。

“陛下吟诵大风歌,是在悲叹我大晋没有猛士?”会稽王司马昱轻声问道。

“谁说我大晋没有猛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不是吗?”武陵王司马晞大大咧咧走过来,拍着自己的胸脯。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