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2章 政出青溪桥(2 / 2)

庾亮新政举措的确吓到了郗鉴,还有身旁的殷浩和桓温,他们都在纳闷,为何太后和皇帝都没有反对!

庾亮新政第一条就是削减州郡驻军,理由是王敦作乱。他说,正是因为荆州大军数量庞大,而且党羽沈充麾下的兵马,大都是在江南诸郡县征召而来。

有鉴于此,各州郡县按照地域大小和戎情轻重,由朝廷设置最高驻军数量,多出的一律遣散为民。

其二是压缩中军,扩大卫将军府编制。他的理由是镇压王敦叛乱,出力较多的是卫将军府,这样的话,一旦再发生战事,可以将危险封堵在京师外。

庾亮的奏折里,说当时平叛,中军仅仅是守卫宫城,未出动一兵一卒。现今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好转,中军规模不宜过大。

另外他还不顾王导等人强烈反对,要对农人和商旅征税。

“爹,这几条看起来颇有道理,没什么不对,你为何说坏了?”公子郗愔以为,这是庾亮职责所系,并无不妥。

“就拿第一条来说就不妥!”郗鉴为几位后生分析利害。

“荆徐二州处于边陲,要防范外敌,应该不受此限。可问题是庾亮规定,荆州兵不得超过五万,不仅如此,朝廷好要新设荆州镇军,荆州多余的人马交由镇军指挥。”

桓温问道:“哦,为什么要设镇军?”

“这就是庾亮的高明之处!设置镇军后,如若发生战事,朝廷可以任命征西大将军协调荆州和镇军的人马,但平时,镇军兵权掌握在镇军将军手中,就是征西大将军也无权调动。”

殷浩悟出了其中的关节:“这不是瓜分了陶侃的兵权吗?”

郗鉴忧虑道:“没错,此举是把陶侃当做王敦来防范,你们想过没有,这是要将陶侃置于何地?不仅如此,其他郡兵也有限制,一般在五千人左右,像苏峻这样的特例,只能有一万人,余者全部遣散。”

“这是败笔,愚夫所为,会生乱的!”桓温不假思索,说道。

他的考虑是,首先陶侃肯定不会高兴,认为朝廷对荆州有偏见,更糟糕的是,青州兵兵是苏峻经营数年的心血,是命根子,绝不会忍心遣散。

“难怪大人说是坏事,原来是这样。”殷浩道:“没错,苏峻有两万余人,这回损失这么大,估计眼睛非瞪出血不可。”

郗鉴怒道:“这还不算,庾亮又打起了中军的主意!”

众所周知,中军身为皇家禁卫,向来由司马宗室兼任中领军,比如眼下的中领军就是南顿王司马宗。卫将军府虽然也有权统帅京师防卫,但更多是名义上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哪家皇帝愿意把自己还有后宫的安危交到外姓人手中?

而庾家借此战之功,扩充卫府兵力,使之从临时变为常设,看似有理有据,但是细想一下,众人都觉得其中另有玄机!

殷浩思索片刻,马上悟出其中深意,抢着说道:“他们不仅想在京师防卫上分杯羹,一旦京师有事,建康宫还有圣上就完全在庾家的掌控之下。”

众人无不瞠目结舌!

大晋立国以来,军队基本分为三块——中军、外军和州郡兵。

中军驻防城内,主要负责皇城、宫城还有后宫防卫,有时也驻防京郊,战时也能出征。中军统帅为中军将军,后改为中领军。

外军为朝廷直辖的驻扎州郡的军队,统帅一般由征、镇、安、平等字号的将军担任,如王敦曾任的征西大将军。

州郡兵就是各行政区域日常用以维持治安、乱时配合大军平乱的军队,由地方长官统领。

偏安江南后,基本沿袭原来的军制,但规模要小得多,这和偏安一隅的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

由于皇权式微,中军萎缩,装备落后,战斗力相对低下,而外军势力膨胀,不乏一些拥兵自重,跋扈一方的将军和刺史,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州郡兵强马壮,气势远超朝廷中军。

自打元帝定鼎建康开始,朝廷的兵祸内斗基本上都是从长江上游发起,叛军扬帆擂鼓,顺流而下,从西北两个方面进攻下游的京城。

这几乎成了晋室挥之不去的梦魇,而且,这样的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

六月中的一天,正午时分,骄阳似火,炙烤着山川大地,空气中一点风也没有。远远望去,砂石地上热气蒸腾,像是在燃烧的火焰。

附近的树木耷拉着脑袋,奄奄一息,脚下偶见零星的杂草,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这个时候,农夫应该呆在家中,反正也没有农事。商贩应该缩在客栈里,避开日头,等暑热消退再上路。

但偏偏有一支商队,不按常理,艰难的行进在路上,在极目看不到人影的空旷原野里,显得特别扎眼,给人的感觉就是商人无利不起早,要钱不要命!

从行进的时间来看,货物肯定很贵重。

商队头和尾,各有七八匹马压阵,马上是身着单衣的年轻商贩。队伍中间,十余辆马车缓缓向前,车上满载货物,车身用宽大的油毡布盖着,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

从行进速度来看,货物应该不少。

“山匪们不傻,这大热天的,他们也要歇着,我看未必会动手。”

“猫再怎么困,闻到咸鱼的味道也会打起精神的。山匪们抢东西是他们的本性,难道还要分什么早晚冷热?”

说话的人正是桓温和沈劲,他们要引虎下山,而目标就是芒砀山!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