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3章 叶落而知秋(1 / 2)

桓彝雷厉风行,说到做到。

这顿板子还真奏效,郡城内,再也见不到王公子身影,衙役们起早贪黑卖力巡逻,街面比任何时候都要太平。

桓彝心想,早就该如此了,这帮狗才!

“来来来,快请坐,木兰,你看谁来了?”

杜艾见到桓温来访,笑容可掬。木兰心底里很想叫出那三个字,还是没有出口。沏杯茶端到他嘴边,关切道:“伤口还疼吗?”

“不疼,这点伤算什么,我在青州还中过箭,挨过刀!”桓温是想吹嘘一番,免得木兰记挂。

结果一看木兰脸色愠怒,知道弄巧成拙,更增添她的担忧。

“别逞能,刀剑无情,以后注意点,你要是有个什么?那,那伯母该有多伤心!呸呸呸!太不吉利。”

木兰先是羞涩,结结巴巴更改刚要脱口而出的话,然后一个劲儿啐了几口。

“嗯,这茶水真香,有股花瓣的芬芳!”桓温称赞道,实际上是岔开话题。

“当然香!”杜艾很不识趣,夹在中间。“这是她春天采摘的木兰花瓣,晾晒干之后,用文火烹煮而成。不仅有清香,还能提神醒脑,清热解毒,是吧?”

“都让爹说了,女儿还说什么?”木兰撅着嘴,杜艾乐呵呵出了门。

“听伯母说,你又要走,把这个带上吧。”木兰取出一个小竹篮,里面都是晒干的花瓣。

“既能泡茶喝,还是一味药材,整天操练多辛苦!”

“木兰,这个给你和杜叔叔。”桓温又拿出一个褡裢。

“我不要,爹有钱,他攒了不少。”

“他哪能攒得了钱?这些是我在徐州的军饷,你收着吧,我又用不上。今后每次回来,把军饷都给你,你也不用再这么辛苦。看,手上都磨出泡来了。”

桓温怜惜的看着她的手,木兰却把手缩到身后。双颊绯红!

就在桓温准备回徐州的当天,桓彝却安排他一项差使,办妥了才准走。因为桓彝发现,很多流民不见了踪影,而且都是身强力壮之人!

随之而来的是,原先垦出的荒田长满了庄稼,夏麦将收时,急需人力,郡衙遍查簿册,这一查还真查出了问题。

仅郡城就少了三百余人,再加上几个县,得有千把人,而且都是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的青壮年。

疏浚的河堤旁,官道上,还有集中安置的住处,郡兵找了个遍,好像蒸发了一样。

“有这等事?”桓温感到蹊跷,摸不着头脑,谁会放弃衣食无忧的日子再去乞讨,流民们不傻,除非他们找到更好的营生。

而且,这么多流民失踪未被官府发现,应该是一拨一拨走的,那就说明有人在策动。当然,最令桓温生疑的是,他们都是青壮。

桓温预感此事非同寻常,因为他突然想到了青州的往事。把流民中的老弱妇孺卖给鲜卑人换马匹,青壮的则募为军卒,这是苏峻的做法,可是,宣城哪有苏峻这样的人效仿!

桓温决定去一探究竟,解开背后的谜底,但愿不是担忧的那样!

南漪湖位于宣城城南,湖水清澈,鱼肥虾美,远近之人常来垂钓散心。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湖中的莲子,蓬大子壮,颗颗硕大结实,味道尤为鲜美,供不应求,自然少不了孝敬给京师达官显贵。

湖畔四周是大片的滩涂,春日野草萋萋,秋季芦苇遍地,鸟雀叽叽喳喳,鸟粪和清淤出来的黑泥造就这里成了肥沃之地,郡城的垦荒首选此处。

在湖畔不远处有一片空地,百余间木屋联排而建,围成一个圆弧形场院,专门用于安置流民。为便于管理,流民按照籍贯分配住处。

桓温专门挑傍晚时过来,这个时刻,流民忙碌了一天,应该回到木屋准备晚炊。

桓温系好马,悄手悄脚走到场院门口。只见东侧木屋前,几户人家有老有少,欢声笑语。院子里直接架起铁锅,柴禾冒着青烟,一会饭香四溢,孩子们吵嚷着就要开饭。

纵然垦荒劳累,日子清苦,家居简易,回来后能阖家团圆吃上一顿饱饭,这就是天伦之乐。

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桓温想起了小时候。

这个时候,桓温还不清楚,流民失踪不仅仅发生在宣城。

而且,这看似孤立的事情被他人敏锐的捕捉到了,成为朝堂权力争斗的利器,而得益者更未曾料到,这把利器最终演化成为一场大祸的引信!

“看见我家栓子了吗?”冷不丁,声音从右边的篱笆墙边传来,冷冷的,幽幽的,透着一股寒意。

一个老妪蓬头垢面,拄着一根破木棍,眼神呆滞无神。

这要是在疆场,或者和敌人对峙,这个时候小命估计已经挂了。桓温是这么想的,他压根就没有注意到这老妪何时站在篱笆旁,何时走了过来,竟然一点声响也没有。

“栓子是谁,你的儿子吗?”

“看见我家栓子了吗?”老妇人没理会桓温,重复着刚才的问题。

“甭理她,她是个疯婆子。”东边离得最近的一个流民吆喝一声,端着饭碗走过来打量着桓温,警惕地问道。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