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三十六)(1 / 2)

4.明清时期

历史进入明朝后,也有一位大儒王阳明,其易学上也有说法。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表现在《传习录》里。王阳明的哲学成就是心学以及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的心学,心即是理。由心到致良知的修养。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不外是儒家的道德政治观,即仁义礼智,忠孝悌信的封建道德秩序规范。如何由心到良知、天理的贯通,就是知行合一的方法。不仅光有口号、思想(知),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即不能是满口仁义道德,而实际行诸的是男盗女娼。

既然良知是仁义道德,而行动就应按仁义道德去付诸。这是王的心学内涵,这也是先秦儒学传统的内涵。王阳明想以心学建构仁义道德之国,无疑于类似上帝之国的一种幻想。当然帝王官僚统治者,不会真的去行仁义道德,那只是他们教育被统治者做良民、顺民的法宝而已。

最代表王阳明的心学内涵的是一则心花之说。王阳明的心花说,按近代西方哲学流派来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心花之说其意,犹似物质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被意识所反映,当然没有人类的意识,就无从谈起反映与认识事物。但不等于物质是有人类的意识所决定,物质并不依人的意识而存在着,即并不由人类的意识反映或不反映,而这个宇宙是存在着的,若连存在就没有了,那么人也就不会存在着了。若没有人类存在的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何谈人的意识呢?人本身也是物质,不过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可把人的思想意识用文字这一载体记录下来。人体是人思想意识的载体,载体不存意识何来。物质与意识,是一个依存的关系。当然人没有了思想意识,就行同于物没什么两样的。故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应当辩证的看待。

不过王阳明的心学在历史中虽有其价值,可惜并没有体现其价值。虽是排朱子之学,但王的心学未能引向主体精神的自我觉醒,反而指向致良知的天理上去了,完全与封建的伦理道德政治学贯彻一起了,也就失去了反朱学的价值,而最终走向殊途同归的封建儒学体系上去了。王阳明的心学是开不出科学与民主的花果来。

而王阳明对《易》的说法,可是易学史里最奇特的说法。看这位大儒,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是如何对《周易》的认识。

《传习录》里有这样的说法《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先生曰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己,《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有尚有所涉,惟天下不容伪耳。(《传习录》王阳明撰,下卷)

这是有人向王阳明问,朱熹把《周易》讲成卜筮的东西,而程颐认为《周易》是阐明道理的书。为何出现这种分歧的说法呢?而王阳明对这种疑问的问答,可不是如同今天的一种调侃的那种说法,而是正儿八经的做学问。王阳明的这种解释,难道在他心里就没有了是非原则的对事物判定的标准了吗?难道卜筮等同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辩之行为了。在王阳明的心里卜筮问吉凶(算卦),同做学问是一回事。这正体现了后封建社会里那些儒者的世界观与方。在他们心里,鬼神,天道,人世是一体的,还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地带。王阳明的思想里已然是天人和一神学观方法思维。王阳明把程颐讲义理的《周易》与朱熹讲筮卜的《周易》,说成本质是一样的,没有区分,这主筮与主理的原是一回事,这就是大儒王阳明的逻辑思维。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