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魔鬼在细节(1 / 2)

魔鬼在细节

长篇小说《没有绯闻》,还有一个副标题一“失密的市长曰记”。“没有绯闻”就是有绯闻,“失密”则告诉你这里面有货、有戏,全是够剌激的猛料。因为,人们对官场总是最富有想像力。这也是长期以来“官场小说”能得以畅销的一个原因。

自许多年前由中央一个部门下通知,各单位组织干部集体观看根据张平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便标志着“官场小说”获得政治和社会的认可,于是很快就兴盛起来。张平的《国家干部》、王跃文的《国画》、周梅森的《国家财富》等,都曾造成过不同程度的轰动。

“官场小说”多半会从一个大胆的角度切入官场内部,揭示千奇百怪的官场形态、五花八门的为官之道、如痴如魔的官瘾、迫在眉睫的倾轧,再佐以错综繁复的人际关系和翻云覆雨的情欲纠菖……构成了对官场的一种见证,一种挑战,一种警示。同时,在这类小说中又都有作者倾注笔墨最多的正面力量的代表,最后总能控制形势,以正压邪,形成对一种信念的肯定,体现了一种现代责任的清醒。

所以,人们约定俗成的称它为“官场小说”,而不是沿用鲁迅先生评价《官场现形记》使用的提法:“谴责小说”。清末,封建社会面临总崩溃,统治阶层内部的腐朽大暴露,《官场现形记》便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十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可见现在的“官场小说”,和鲁迅先生所命名的“谴责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现代“官场小说”又可分为两种:“夸张派”和“写实派”。

夸张派“官场小说”,首先是小说,不过借官场说事。因此难免激烈,乃至偏激、轻率、急躁,常被怀疑具有某种破坏性。这类小说读起来触目惊心,却多为官场中人所垢病,认为这是那些不懂官场的人编造出来的官场故事,没有实际意义,现实生活中的官员真要像夸张派“官场小说”中所刻画的那样,便连三天也混不下去。

写实派的“官场小说”,强调必须写得像官场为第一要义,小说形式只是“浪弭混乱的工具”。此类小说对官场巨细无遗地无情捜索,涉及各式各样的官场现象,想涵盖更为复杂多变的现实矛盾,甚至会深入到权力背后的心理结构、社会背景、官场文化等等。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