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有“感”就“动”(1 / 2)

有“感”就“动”

1995年6月27日,台湾的“作家协会”理事长程国强先生,为从大陆来的作家访问团举行欢迎酒会。主人先致辞,几句热诚的友好的礼节性的又必不可少的开场白讲完了,话锋一转,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再过几天就是“七七事变”纪念日,今晚我们要大唱抗战歌曲。

紧跟着一位小姐离座,大厅里立刻激荡起高亢、悲怆的《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的歌声。

众人情绪为之一振,心底升起一股诚恳的激情。相互间的隔膜、拘谨和生疏感渐渐消失了,找到了一种心契和神会。

大家都熟悉的抗战歌曲继续唱下去,大厅里的气氛变得热烈、火爆。共同的民族情感,共同的记忆,使大家亲近了。

按照老套路,这种欢迎宴会很可能会变成一种客客气气的应酬,从礼节上说大家不能不见面,同时每个人心里又都明白,见面后有许多话题要回避。不敏感、不用回避的话题只剩下一个:谈文学。在这种时候文学往往是做作的,莫非一见面就谈文学,一握手就抓创作,把艺术当下酒菜?使作家们处于一种卡夫卡所说的违反自然的状态,“像变了质的动物”。感谢那抗战歌声,使大家一下子有了生气,有了豪气,精神上也放松了艺术原本就有一条妙用,让人放松。

只有放松了,作家们的相聚才变得真诚而有意味。

在另一次酒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昧,司马中原端着酒杯站起来了,一身中式蓝布裤褂,一排紧密的疙瘩襻系得严严整整,精神烁烁:日本是什么东西我难道还不知道吗?分裂了还不是得认曰本做干妈,李登辉如果把台湾大卸八块,我们不管就不是人……

西装挺括,风度优雅的萧飒接过话头,一个叫麦盘得的英国人,曾把西藏比喻成中国的后门,把台湾比喻成中国的前门。我们一个门都不能丟,更不能让它成了别人的门!他们激昂充沛的民族意识,受到众人的击节赞赏,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