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8章 佳儿(1 / 2)

“朕喜得佳儿,非大唐之幸耶?”

看着自己的大秘带回来的奏疏,李世民仰天长叹一声,只想着哈哈大笑。

现在唐军的主要目标就是突厥,因为李恪进献的那个炉灶和将作监的改良,李世勣在通漠道的操作着实方便了不少,突厥佬被并州都督虐的哭爹喊娘,直接被剁了两个土屯,生擒了一个特勤两个颉利发。

要不然李恪那个左武卫大将军的加衔,能在外朝这么痛快地通过?他亲妈又不是长孙无垢……

“蜀王殿下为父分忧,实乃陛下教子有方也,此为陛下之幸,亦是我大唐之幸也,臣代诸镇将士拜谢陛下恩德。”

宇文节看着满脸笑看风云谁是敌手的皇帝,很英明地跟上了一记马屁,马屁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什么蜀王。

作为尚书右丞,皇帝陛下的大秘书,他不是脑残,没有说出什么“胸怀天下”或者“心怀黎庶”之类的混账话,这些词可以给太子,但是不能给蜀王。

“来人,将这封信交予阎立德罢,将作监劳苦一些,将这新制便携的炉子制作出来,我边军将士自可以轻松来去,突厥……呵呵。”

李世民的目光炯炯,眼中金光闪烁,很显然,作为当年讨平四方的天策上将军,他能轻易看出这个新制炉灶的威力,可以这么说,它能降低火头的工作量,提升火头的效率,也就增加了行军的时间,这对唐军骑兵在草原上的作战行动无疑是一大助力。

“喏。”

旁边内侍省绯袍的阉人应了一声,拿着李世民给的那张纸直接就奔将作监去了。

“蜀王在太白山上过的可好?”

办完了公事,李世民这才展开李恪给他的家书,随口问了一句,儿子这么给力,怎么也不能一句不问吧?

“臣至太白山上时,蜀王正在溪流边随孙真人学道,月余辰光不见,不曾清减,身量壮实了不少。”

宇文节很小心地回道,他当然不知道李恪在溪流旁边琢磨着改进水车的事儿,就只能说跟着孙药王修道了,反正不被师父嫌弃怎么都好说嘛。

“太白山上虽不至于少了用度,却也不比长安啊。”

李世民放下家书,叹了口气,自己这个三儿子虽然是庶出的,但现在看来确实越来越顺眼了,孝顺懂事儿识大体,还能给自己的脑袋上套光环。

“蜀王纯孝,乃是佳话。”

宇文节接话接的也很艺术。

“蜀王现在的进境,你可曾问过?”

话锋很突兀地一转,李世民的目光停留在了宇文节的脸上,问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很慢,语调很平稳。

“孙真人并未特意提及,大抵还在第三境,不曾孕育出真正的紫气。”

听了这话,宇文节的心脏就是一通儿乱蹦跶,他这个前隋礼部尚书之后,对修道和皇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可是知道的很清楚,心说皇帝突然问这个干嘛呢?

这个节骨眼上,可别再节外生枝了……

“朕知道了,宇文卿且退下罢。”

李世民半闭上眼睛,摆了摆手,宇文节连忙恭声应是,退了出去。

看了看西边已经落下的太阳,宇文节抹了一把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珠,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吐出来,让自己的表情自然下来,家学渊博的他不能不多想,但也不敢多想,最起码,不敢让别人知道他多想。

他迈着步子,刚想往尚书省去,就看见一个小中官儿跑得满头大汗,在守门的执戟士耳边嘀咕了几句,然后不敢停下脚步,直接奔着皇帝那边去了,他耳力不差,隐约间听见“九皇子”的字眼儿。

摇了摇头,宇文节快步离开了,九皇子李治现在才一岁多一点儿,可从出生开始就是个小病秧子,太医署的给诊治了多少次都没啥用,不过倒是没传出来过夭折的风险,所以取名为治。这次小内侍跑得这么快,指不定出了啥事儿。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宇文节可不想掺和这种皇家之事。

宇文节溜的很快,然而坐在太极宫里正暗爽的李世民没处跑,他看着下面的小内侍,一脸的不快:“合适如此慌张?”

“圣人,九皇子突发晕厥,人事不省……”

小内侍咕咚一声就跪下了,也管不了什么君前失仪之类的罪名了,磕头如同捣蒜,“皇后已令太医入宫,派奴婢前来禀告圣人。”

一听自己最小的嫡子晕厥了,李世民只感觉一股热血直冲顶梁:“快,传旨太医署,能叫来的都叫来罢,务必要把朕的九郎救回来!”

说完,他深吸了一口气,到底维持了君主的仪态,掏出两枚玉佩丢给了内侍:“再去秘书监、太史局传旨,令魏玄成、李淳风去皇后处见朕。”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