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反阅读?(1 / 2)

反阅读?

“三屏”真的可以替代书籍吗?

三屏指的是大屏——电视机,中屏——电脑,小屏——手机。

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和电脑,既有对话又有画面。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看电影、电视、电脑无法完全替代彼此!

孩子们的特点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且无拘无束。

电影、电视的确也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关闭了孩子们的想象通道,因为,画面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信息,不需要他们去想象了。这相当于把孩子最珍贵的特长——想象力弃之不用。

比如,我们在看小说和听收音机里的《三国演义》评书时,那些激烈的战争场面都会在脑海里自然浮现出来。而屏幕类学习只需被动接受,无需主动想象,如电视节目镜头跳跃太快,人常常没来得及思考,画面就过去了。

电影、电视只能是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

所以,尽管在某些方面文字不再独步天下,影像在一定意义上变为新文字、新语言,成为生活必需品,但是,这并不代表文字的细致、缓慢、迂回、委婉、深远与完整,会轻而易举地被影像的直接反应、快速生死、粗略片面所代替。

看电视和用网络不能代替阅读,反而会干扰静心思考和养成惰性

有研究理论表明: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缺乏文字欣赏和创作的能力;他们更加追求快速的变化和行动,而不再有意于沉静的思考。

电视虽然节约了孩子的神经能,但同时又容易养成孩子的惰性。

不同的大众媒体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

文字的特点是具有滞留性,白纸黑字,历历在目,可反复阅读思考,不受时空的限制,又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复查,相互比较,在表达上更要求准确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这不像电视屏幕即便信口开河也可一带而过。

电视使人对信息的接收变得更轻松,它可以同时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相对白纸黑字来说,色彩纷呈的屏幕形象更容易使人兴趣盎然,而且接收时更不费劲,注意力不用太紧张,所以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学,但如果过度依赖声像媒体,却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当信息接收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时,即便它节约了接收者的神经能,自然还是会影响大脑的内部加工能力。就像你去某个地方总是走捷径,这样你的方向感和找路的能力就会很差。

既然电视等有声有色的媒介信号接收起来更不费力气,孩子自然更容易接受电视和电脑。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时得有意识地培养他阅读书本的习惯,把他拉进书的世界,而不是让他本能地和直觉地喜欢声像的世界。

经受众调查发现: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看电视的次数越少。他们“抵制”看电视而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读报读书。大概在他们看来,一瞬而过的电视图像很难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难以满足他们对较深层次的文化的追求。

凡是数字产物,都会不可避免地释放一些有害人类健康的辐射,阅读纸质书籍则完全不必有此担忧。而且,利用电脑等媒介进行阅读,因为这些媒介往往有其他娱乐功能,所以很容易让人分心,何况孩子本身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和维持。

纸质书的作用比较单一,阅读环境更纯粹,能够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因此更容易使人理解与消化书中内容,还能深入地分析和品味。

所有的电子媒介,如手机、电脑等,更新换代神速,让人眼花缭乱。如手机的功能不断在更新,功能太多太全了,以至于多到让你都不知道有哪些功能,最后也许只有一个功能最管用,那就是炫耀功能,到哪里都引人注目。

这些电子产品总是走在社会物质化的最前沿,浑身散发着商业文化的喧哗,它的特点是指向外在探求、追逐、攫取,甚至倾销。

而传统的纸质阅读是让人去寻找内在,寻找突破和超越的真正途径,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散发着墨香气息的传统读物独具文化韵味,这是数字化书籍所取代不了的。拥有一间书香满架的书房是多少文人亘古不变的梦想呀!

捧一本经典读物,端一杯清茶,静静阅读,通过阅读去寻找内在,获得生活态度——那才是我们希望能更多传递给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

阅读和电子游戏

记得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一个女孩在舞台上将百家姓倒背如流,她的记忆力一时令人震惊,观众惊为天才。但当主持人询问她如何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时,这女孩完全说不上来这些句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难道不懂这些句意就不能去背诵吗?当然不是,当她长大就能懂得文章的含义,只是不必把这种背诵行为刻意提到一个高度,像是去赞赏一种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

这不是学习,这些知识只是进入的头脑而已,它们不曾碰触到她的心。说到底这就是一种舞台表演、一场秀,而且会误导人们对“学习”的理解。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