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超级话语,只用陈述句和行动句(1 / 2)

超级话语,只用陈述句和行动句

前面说到超级话语要口语、要套话、要俗话、要顺口溜,不要书面语。我们接着谈超级话语要陈述句和行动句,要直接陈述事实和要求行动,不要空洞无物,或推敲矫情。

这里我们借用诗论家的思想来谈谈这个问题。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诗论家王夫之,用“现量”这个词来作为好诗的标准——“只咏得现量分明”。

王夫之说的现量是什么呢?他说就是心目相取,即景会心,目之所见,身之所历。看到啥,干了啥,你把它说出来就行,创作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真实自然,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合二为一,不需要进行逻辑的推理过程而瞬间迸发。这样作出的诗才是好诗。

一句话,直截了当,脱口而出,不要绕弯子。

王夫之最推崇的诗句,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我看见池塘生春草,把它说出来,这诗句就到顶了,说绝了。

没有任何修饰、修辞,你改不了一个字。

相反,另一句很有名的诗,著名的“推敲”典故和词语的由来——“僧敲月下门”,却是王夫之批评的对象。他说:“‘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他说你叽叽歪歪推敲来推敲去的,都是自己在那儿妄想揣摩,哪里有一点点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相关?如果置身于当时的景和当时触发的感触之中,则要么是推要么是敲,当时的景当时的情,自然有当时的玄妙,你关起门来妄想什么呢?

这些话是何等醍醐灌顶啊!“何尝毫发关心?”真是一声断喝诛心!你真关心他是推还是敲吗?你关心自己写“推”字还是“敲”字而已。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打磨一个文案,但他打磨的,不是要解决的那件事,而是自己的表现。对要解决的事“何尝毫发关心”,对“别人会怎么看我”“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没文化”“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没创意””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形象不够高”无限地关心。

要得到有用的创意,你必须做到“无我”!不关心自己的表现,不关心别人怎么看我,只关心怎么能解决问题。

对应“僧敲月下门”这样的妄想揣摩,王夫之接着说,像“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是看来的,不是诗人设定的;“隔水问樵夫”,是自己经历的,不是想象的,这才是禅家所谓的“现量”境界。

另一位诗论大家,诗歌“意境”论的提出者,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也有同样的思想,他用的词是“不隔”。他说写景之病,都在一个“隔”字,弄得雾里看花,始终是隔了一层。什么样的诗不隔呢?他也同样推崇“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

王夫之所说的“现量”包含了三层意义: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现在义”,是“现在,不缘过去作影”,强调诗人在创作时应当“即景会心”“因情因景”而作,而不能脱离眼前实在的景物,强调不依赖过去的印象,写眼前的直接感知。对此,王夫之所津津乐道的“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等名句无一不是诗人心目与当前实景相取相融的产物。

“现成义”,是“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更强调刹那间的获得,不需要比较、推理、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活动的介入而进行的创作活动,如“长河落日圆”“隔水问樵夫”。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