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十五章 飘洋过海讨生活(1 / 2)

秋平在这个旅程享受着各种马来西亚地道小吃,炒粿条、咖喱面、亚参叻沙、卤肉(其实是炸肉卷),还有甜品入珍多冰、八宝冰、以及一种叫做曼煎糕的。碰巧榴莲季节,坤成带着秋平到榴莲山,吃上树上熟成的榴莲,大快朵颐,尽兴而归。

过了两个晚上,星期六决定不到旅游景点,因为周末的槟城,旅客特别多,车多人多,拥挤的很。决定在家吃早餐,好好聊天。

秋平这个年纪,不会急着到旅游景点打卡,她希望更多的认识本土的风俗民情,文化历史。出门前看了一些旅游指南和杂志,没有准备旅游攻略,却也有一些想法。

世界最大的私人旅游指南《孤独星球》称,没有一个比槟城更加惊心动魄的东方文化鸡尾酒了。这弹丸之地,得天独厚,是大亚洲对欧洲和中东市场敞开的门户。几天的行程,无法做深度旅游,决定多了解早年中国人在这里的生活。

“坤成,这两天我发现这里很多宗祠,会馆什么的,你可知道背后的故事?”

根据文献的记录,马来西亚华人最早期聚落的地方是马六甲(满勒迦),大概是在马六甲苏丹王国时期。当时候的马六甲是亚洲重要的海上贸易商港,以及回教中心。明朝迁移过来的中国人,聚落定居,与当地人通婚。明朝衰弱之后,他们的后裔就留下来。与本地文化交融同化后,形成了峇峇娘惹。

之后的移民潮有英殖民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据时期,和后来的非殖民地化和独立时期。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由多元方言群体所组成,依人数的多寡顺序为闽南人、广府人、客家人、潮州人、海南人、福州人、广西人以及三江人。所以秋平在槟城听到华人群体除了说普通话,最多人使用的方言为闽南话(当地人称其为福建话),其次是粤语和客家话。

早期新移民多半是农民与苦力,教育水平低落,有些甚至是文盲。随着移民人口增加,华社组织也逐渐形成。这些组织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与业缘等基础上,为的是可以帮助新到阜的同乡排难解纷,互惠互助等。

听到这,秋平笑着问,“我的祖师爷?为人排难解纷?”

“是啊,当时候哪有什么辅导中心,谘商团体等。律师什么的,对于这里的华人先辈,都是遥不可及的。”

“这些海外华侨……。”

“不对,不对,这里的华人不叫华侨!”坤成纠正秋平。

“怎么就不叫华侨了呢?”

“这里的华人,他们都自称为马来西亚人,那是他们的政治身份,他们的国籍是马来西亚,拥有这个国家大选时的投票权。华人这称呼的属性是血缘和文化,祖辈来自中国。就好像那一首歌曲,《中国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是龙的传人,却非中国籍公民。”

“哪,他们对中国还有归属感吗?”

“很难说,要看他们是第几代的华人。比如我老公家,他爷爷孤身一人到槟城讨生活。后来在这里娶老婆,而奶奶是娘惹,只说闽南话和马来话,不懂中文。对中国是全无概念的。”

“哇,好复杂啊。”

“不就是吗,我嫁过来好多年,才搞清楚这一切。”

“有后悔吗?”

“你在我家住了这两天,你觉得呢?”

过去两天,秋平跟坤成一家人住在他们哪独立式洋房,看着他们三代同堂,婆媳之间相敬如宾,和乐融融。也不知道坤成花了多大功夫,才融入到了这个家庭中。

梅景洋很识趣,吃过早饭,带着三个孩子去离家不远的俱乐部,哪里有海水泳池和健身室。坤成的公公婆婆也约了邻居打麻将,整栋洋房,都是她们两闺蜜的。

“景洋和家人对你很好啊,你这幸福的女人。”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