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68章 大宋王玄策(下)(1 / 2)

"何方神圣?竟敢将国度的户口簿与地界图献予皇室?"王旦听到这消息,惊愕得无法置信。

"李德昭,夏国公的次子,就是那个去年在汴京城充当人质的。”王庚审视着王旦,确定他在马车中的神游并未错过使者的话语,于是急忙低语补充,“他平息了党项内部的叛乱,献上地图和户籍,以示忠诚!”

"嗯——"王旦低沉地回应,心中波澜壮阔。

李德昭此人他知晓,是去年李继迁遵照和平协议送来太学研习的次子。从夏州徒步到汴京,耗时整整五个月。到达后,他并未专心研读,反而将汴京的风月场所游历了个遍。

当时,王旦听到李德昭的种种劣行,摇头叹息,以为李继迁这位猛虎般的父亲养育出了一个犬子。

然而,他心底清楚,所谓的"研习"实为人质的角色。不论谁家,都会派出家中最无能、最无用的子弟充数。

但万万没想到,这位无所作为,整日流连于赌场酒馆的李德昭,竟然在红莲邪教叛乱,大宋亟需掌控局势以防李继迁趁机作乱之时,神秘失踪!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消失数月的李德昭竟然一鼓作气挫败了党项八部的所有反抗势力,成为了实质上的新夏国公!

至于他平叛的对象,还需要猜测吗?前几日他趾高气扬地向朝廷自称兄弟的信函尚在礼部陈列。如今,李德昭又以“献上户口簿和地界图”的姿态出现。

尽管献上户口簿和地界图只是表面之举,以大宋如今的国力,即便李德昭请求归附,朝廷最终也必须把夏州交给他。否则,无人能够制衡党项各部。也无法迁移大量百姓去填充西夏广阔而贫瘠的土地。

相较之下,李德昭比那个向官家称兄道弟,暗示若不册封就求助辽国的李德明,无疑更受大宋的欢迎!

随着李德昭登上夏国公的宝座,短期内,大宋西北边境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和物资来对抗伺机而动的辽国!

"可恶的寇准老贼!"王旦瞬间明白了寇准为何阻挠朝廷册封李德明,再次愤愤地咒骂。

刚刚除掉兄长,便主动向大宋献上户口簿和地界图,李德昭背后若没有大宋的暗中支持,才是怪事!

但大宋何时派细作潜入了夏州?身为使相的自己为何对此一无所知?(注:使相,大宋无宰相职位,执行宰相职责者私下称作使相。)

暗中煽动他国内乱,成功了自然一本万利,若失败则会让大宋颜面扫地,甚至引火上身。...

"继续前行,加速疾驰,老夫今夜必须向皇庭问个究竟!"震惊与喜悦消退后,王旦心中弥漫着深沉的忧虑。

此类事,绝不能再发生第二次。即使迫不得已,也需先与枢密院首长及副首相协商后方可行动。

否则,大宋四周的附属王国,如新罗、大理、占城,都将惶恐不安,甚至可能叛离而去。

大宋的君主行事日益恣意妄为。若遇上一位追求声名的君主,国家必陷于危机!

"遵命,丞相大人!"王庚不明所以,为何听到好消息,主人的心情竟转为恶劣。他小心翼翼地应了一声,跳下马车,轻手轻脚地为王旦阖上车厢门。

他还没来得及吩咐车夫启程,身旁又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王旦扭头,只见参知政事、开封府尹寇准,在开封府左军巡使杨文广等人的护卫下,如疾风般奔向皇宫。

"寇参政,慢行,等等老夫!"这次,王旦自己打开车门,怒气冲冲地向寇准的背影大声呼喊。"寇参政,老夫今日有紧要之事,必须当面向你阐明!"

"王丞相……"众目睽睽之下,寇准无法假装未闻,也不愿让王旦因愤怒而伤身,只好微笑着勒住马匹。"王丞相恕罪,寇某刚才神游,未察觉是您的马车!"

"哼,别称呼老夫为丞相!在你寇参政面前,谁敢自称宰相之位?!"闻言,王旦怒火中烧,跳出马车,冷笑一声,向寇准拱手。

"子明兄何出此言?"寇准见王旦已濒临爆发,连忙跳下马,侧身回礼。"有您在,寇某等人方敢放手施政。若您哪日不在朝堂,寇某与他人必将感到孤立无援。"

这话让王旦在众人面前大为受用,几乎将他比作大宋朝廷的支柱。这也正符合他目前的使相身份。

然而,王旦并未领情,甩了甩袍袖,侧脸冷笑。"罢了,你倒不如说,王某就是一尊泥塑木雕,安放在那里早晚受人供奉便是,千万别来扰乱我寇某的视听!"

"王丞相说的是近日的‘暗影之变’吗?"寇准面对冷淡的回应,却并未动怒,只是笑着摇头,直接挑明了两人间的分歧。"王丞相可能误会了,此事并非寇某主使,寇某事先一无所知。隐瞒王丞相,只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你还狡辩?若非你策划,谁能调动如此强大的力量,直接颠覆一个国度?!"王旦早已有了成见,绝不相信寇准真的一无所知。他的声音立刻提高了几分......

"王相是否准备前往圣殿面对陛下呢?"寇准环顾四周,微笑中透着神秘,"有些秘密,不宜在众人耳目下道出。关于此事的始末,寇某会在陛下面前向王相详述。另外……"

他略作停顿,再次向王旦微微行礼,"还请王相理解,寇某隐瞒实情并无轻慢之意。只是以防万一计划受挫,寇某打算独自前往幽寂岭以南!那时,王相可作为局外之人,接手善后事宜!"

"你要独自去幽寂岭流放之地?"王旦的神色比得知李德昭献上神秘地图和户籍卷宗时更为震惊,脱口问道。

"正是!"寇准淡笑,轻轻点头,"因此,自那天起,寇某便骑马前往朝堂,提前适应,以免到了绝境,只能徒步前行。"

"你——"王旦一时语塞,心中的愤怒顿时消散大半。

凭他的阅历和智慧,自然能辨别寇准话语的真假。

大宋朝从不轻易贬谪士人,除非他们犯下滔天大罪,否则最多也只是流放幽寂岭(前提是你已身为士人阶层,平民百姓则无此待遇)。

如今,朝中几位重臣,吕端年迈已无法上朝,王钦若镇守京东东路,张齐贤告老还乡,若寇准离去,留下的只有他和毕士安两人陪伴陛下早晚议政。

而据王旦观察,毕士安近期在朝会上每次都敦促陛下尽快回应李德明的封赏请求,避免节外生枝。显而易见,毕士安也被寇准瞒在鼓里。

如此看来,寇准的真实意图已不言而喻。

他打算独自承担所有责任。若成功,大宋西北将迎来至少十年的和平岁月。

若失败,他愿作为牺牲品谢罪,平息李继明的怒焰,以免大宋立即与夏州交锋,朝廷动荡也不会过于激烈!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