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9章 瞒天又过海(1 / 2)

芒种过后,坊间的农忙也便开始了。

芒种的“芒”字,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取之谐音,又曰“忙种”,农民忙碌的田间生活要开始了。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农民们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坊间都要举行安苗祭祀。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糕,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还会用蔬菜汁为其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以求五谷丰登。

而在江南一带,因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此时也便到了酿青梅酒的时候了。三国志中,便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曹家祖籍在苏州,是正儿八经的江南人家,每年这个时候总要煮些梅子酒。曹守拙今年特意命人多煮了些,上赶着给曹静和送去,好好巴结巴结他的女儿女婿。

如今,唐玉虽继承了昌平侯爵位,但因他十七岁那年就在王贤的安排之下成为了一名卧底,一直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未有功名傍身。

按理说,不考取功名是不能入朝为官的,但皇上念唐玉卧底多年的功劳,想直接封他一个正五品的官。

可唐玉想了又想,竟然婉拒了。

他跟在王贤身边读了那么多书,原就是为考取功名、及第登科的,他相信,王贤九泉之下大约也是想看到他能够下场考试,试试身手的。哪怕不至于考个状元回来,但只要能金榜题名,也算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待,圆了自己少年时的梦。

江沧当年亦是进士及第,如今卧底身份得证,功名自然也恢复了,唐玉自己也不禁有了很大的压力。他想上进,想和大舅哥一样厉害。

如今,因戎狄正式签下停战条款,割地赔偿,大周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皇上也为此大赦天下,并决定加试一年,在今年秋天和明年春天分别举行秋闱与春闱,遴选出一批有志之人进入朝堂。学子们不必再等下一个三年,就可以很快拥有实现青云志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摆在眼前,唐玉实在忍不住想要去试一试。

他什么都不缺,就缺这个功名,这是一个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

尽管大家都说唐玉傻,但曹静和是第一个支持他的。曹静和太明白唐玉的心思了。

他们刚认识时,他就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他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让曹静和陪他读。虽然曹静和那时只是跟他假扮夫妻,但唐玉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陪读。

他喜欢跟曹静和讲自己对诗词歌赋的见解,喜欢跟曹静和分享自己对古人的看法。曹静和在建章宫也是读书习字的,却不似唐玉那般专攻。每当唐玉说起什么典故,她虽然都知道,但又都知之甚微,一知半解。

读过点书,有点子文化,却终究不能跟王贤的学生相比。

每当这时,唐玉都会乐此不疲地给曹静和“恶补”,他讲得很有趣,并不像私塾里的老学究,反而像是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每回都还留个悬念,非要下回再揭晓。

曹静和那时并不知道,那是唐玉的一点点小私心。卧底的日子总让人悬着一颗心,不知道哪日就会万劫不复,唐玉总是希望曹静和可以多陪他一会儿。

哪怕每日只有一时半刻的时光,能够独属于他们两个人,无关战事,无关情报,只是片刻的温存与安稳,让两个身如浮萍飘絮的人能够假装有一个家,假装寻常夫妇那般相依为命,安稳度日。

片刻后,再回归到残酷的现实。

如今,可算是苦尽甘来了。

唐玉住进昌平侯府的第一晚,就抱着曹静和说,他很庆幸,陪在自己身边的人还是她。如果是别的女人陪他住进这富丽堂皇的侯府,他甚至都不会有任何苦尽甘来的快感。

只有曹静和才能够真正地和他分享现在的幸福,他知道,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和他同生共死了,更不会再有第二个人能陪他从十七岁到二十六岁——这段人生中最重要、最能让一个人蜕变的成长历程中,他的身边都只有她,也只能是她。

他们甚至都不曾向彼此表露过任何爱意,但这些年一起并肩淋过的风雪,皆是今生共白头的誓言。

……

芒种过后,天气日渐炎热,夏季心火旺盛,绿豆为盛夏消暑解热、养心除烦、排毒养颜之佳品。吕太夫人见唐玉日日温书,实在辛苦,便叮嘱厨房煮些绿豆百合粥,给唐玉当做夜宵来消暑。

凡钟鸣鼎食之家,讲究顺时而食,循滋补养生之道,吃食总是精细些。夏季可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莲子、苦丁茶等,皆有解热除烦、提神醒脑等功效。近来昌平侯府为了让唐玉能够舒舒服服地备考,菜肴也多有苦瓜、莲子、百合等物,可谓颇为用心。

坊间俗语亦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曹静和跟小七还自制了一些姜糖水、鲜藕姜蜜饮等。曹守拙来送青梅酒,来得正是时候,不仅留下来蹭了饭,还想让曹静和给他打包些鲜藕姜蜜饮带回去。

曹静和却斜睨着曹守拙,抱怀笑道:

“爹,您这次这么大手大脚的,又是吃又是拿,是不是大西北那边有什么好消息了?”

曹守拙也同样斜睨着曹静和,一副“就你聪明”的模样,嘚瑟道:

“何止是有消息了?你爹我当年也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我那相好的至今仍对我旧情不改……”

“说重点!”

“别呀静和,你还不知道爹这段耐人寻味的往事呢……”

“那你别说了,鲜藕姜蜜饮也别喝了!”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