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06章 孤儿军(1 / 2)

“徐徐入营!”

约莫小半个时辰之后,博望苑西侧的军营外,响起一声声此起彼伏的嘹亮呼号。

只不过,随着军官们——随着北军出身的关中良家子弟铿锵有力,气势昂扬的呼号声涌入军营内的,并非是身形高大的兵丁;

而是一队队缄默不言的孩童。

这些孩童,大的约莫十四、五,已经到了婚娶的年纪。

小的则只有七八岁,身上军袍即便是按着自己的尺寸量身定制,也还是难免有些松垮。

在军官的带领下,机械式的涌入军营之内,于校场列队整齐;

随着军官们的命令,又哗啦啦盘腿坐到了地上,略有些迷茫的昂起头,这才看见校场靠近营房位置的点将台上,已经是被一位位身着朝服,甚至是皇子华服的贵人们所占据。

“这……”

“是要我们上战场了吗?”

“应该不会吧?”

“太祖高皇帝不是说,士不教,不得征的吗……”

孩子们很迷茫。

此刻,正盘腿坐在校场之内,齐齐昂首望向点将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祖为国捐躯的英烈之后。

有些人,是祖父、曾祖父追随太祖高皇帝,最终战死于关东;

也有的人,是父亲死在了先帝年间的北方边墙,亦或是去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后的关中战场。

只无一例外的是: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已经失去了父母双亲,且没有可以为他们做监护人的直系亲属。

于是,太子刘荣一声令下,他们便在关中各地方郡县的统筹、护送下,来到了这方博望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至于这些命运悲惨的孤儿,就更是如此。

无父无母,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却被某位贵人莫名召集到了一起,这些孩子也大都能明白:自己的后半生,应该就是被某位贵人当做死士培养,并最终,死在某一次刺杀/护送任务当中。

只不过,当这方军营拔地而起,孩子们也住进了这处位于博望苑内的军营之后,孩子们却发现接下来的一切,都有些出乎自己的预料。

“孤的锐士们,可都得了孤赐下的田亩?”

点将台上,刘荣昂首挺胸,双手背负于身后,目光在将台下的‘锐士’——或者说是娃娃兵们的身上次序扫过。

这一千多个孩子——这一千多個烈士遗孤,是刘荣往后的人生中,最值得信任、依仗的武装力量!

当然,这支武装力量,和拥有者刘荣一样,依旧还处于发育阶段。

但刘荣很清楚:当着一千多个娃娃兵,以太子亲卫——甚至是皇帝禁卫的身份,走出这方军营的一刻,不会有人怀疑刘荣的这句话。

不会有人怀疑,刘荣将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当成自己最值得仰仗的臂膀,究竟是对是错……

“禀家上,得了的。”

刘荣发问,栗仓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上前。

“奉家上之令,博望苑从附近,属于少府的上林苑皇田中,划拨了良田二十万亩。”

“此刻,校场之内,凡是家上所能见到的‘兵丁’,都已经得到了家上所赐的百亩良田。”

“明年开春之时,博望苑还会借出粮种,以及一应农具。”

“一年之后——也就是明年秋收之后,家上的‘锐士’们,便都可以自力更生了……”

听闻此言,确定自己的交代有了着落,已经被落实下去,刘荣也随即微微一点头。

给‘锐士’们,或者说是娃娃兵们赐田,是刘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做出的决定。

至于目的,却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邀买人心。

诚然,自打太祖高皇帝刘邦开始,汉家的皇帝,就总是以赐田,来作为邀买百姓民心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太祖刘邦,孝惠刘盈,先帝刘恒,乃至于当今天子启,都是如此。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天子通过赐田尽得天下人心的方式,也已经有些行不通了。

——太祖高皇帝时,天下已经经历了春秋战国、秦灭六国、天下群起而反秦,以及楚汉争霸等一系列战争。

天下千疮百孔,民居十室九空,诸夏疲敝,百废待兴。

在那样的情况下,太祖高皇帝大笔一挥,自然有的是藏进深山老林,以躲避战火的前秦遗民,乃至故六国遗民从山里走出来,将自己的户口录入汉家农籍,以换取那百亩田地、一方宅院。

到了孝惠皇帝时,贯彻整个太祖一朝的异姓诸侯叛乱悉数平定,天下终于彻底安稳了下来,汉天子赐田,也还是即不缺田,也不缺受赐的人。

但到了先帝之时,情况就有些微妙了。

——太祖七年,孝惠七年,前、后少帝,也就是吕太后掌政八年;

经过这前后二十二年的时间——尤其是吕太后掌政那八年,汉室天下已经从最初的困局中缓了过来。

天下承平多年,百姓民安居乐业,人口稳步增长。

这时候想要赐田,就多少有些麻烦了。

田还有;

作为刘汉天下最大的‘地主’,隶属于汉天子的皇田,怎也不至于连一次赐田都进行不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赐给谁?

赐给那些有田的自耕农,让他们的百亩田,变成二百亩、三百亩?

这显然不现实。

因为汉家对于底层农户的统治,是以商君所提出的‘一夫狭五口,以治百亩田’的核心准则,即自耕农小家庭为根基。

让农民拥有的田产超过百亩,那就意味着汉家默认,甚至是鼓励底层百姓,组建十人以上的大家庭,乃至大宗族。

对于宗族、豪强,汉家一向防之甚于防川,甚至专门出台了陵邑制度,来断绝地方宗族豪强,演变为世家门阀的可能性。

所以有田的人,是不能再得到赐田的。

可若是赐给那些无地之民,那麻烦就更大了。

——什么样的人,会在先帝一朝成为‘无地之民’?

答案是:曾得到过太祖高皇帝赐田百亩,却因为种种原因,将那百亩田产变卖了的破产农民。

理论上来讲,给这些败光了家产,把百亩良田尽数变卖的破产农民赐田,让他们重新回到自耕农群体的怀抱,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凭什么?

太祖皇帝给你一百亩地,你给败光了,我还要再给你一百亩地?

真要是这么干了,你把我给的这一百亩也给败光,是不是还得继续给你赐田百亩?

再有,便是那句古今通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甲乙两家农民,都得了太祖皇帝赐下的百亩田;

甲辛勤劳作,靠这百亩田养活了一家老小;

乙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把这一百亩田给败光了。

这种情况下,若天子给乙赐田百亩,让甲乙二人重新回到起跑线,即‘各有百亩田’,那对甲公平吗?

长此以往,占底层百姓农户中绝大多数的‘甲’们,恐怕也会生出这样的心思;

——别特么苦哈哈种地了~

缺钱花了,就把地给卖了得了;

反正等地卖完了,皇帝老子也还是会赐田,何必辛辛苦苦从土里刨食吃……

于是,先帝入继大统之后,兴致勃勃的想要赐田,最终却是花了老大的力气,才从深山老林里的世外桃源,找了几百故六国,乃至宗周遗民,才算是把那次赐田给糊弄过去。

等到了当今天子启这一朝,那就更别提了;

天子启入继大统之后,才刚提出这个想法,就当即被时任丞相:故安侯申屠嘉给否了!

等明白了前因后果——知道了汉家不能赐田,不是因为没田可赐,而是因为没有可以赐田的对象,天子启便悻悻作罢,绝口不再提赐田之事。

至于封建王朝的催命毒药:土地兼并,汉家则采取了更高明、更高效的方式来解决。

——上林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先帝列为了‘可供破产自耕农佃租,并使破产农民在合理程度的扶持下东山再起’的国运调节器。

说回眼前,刘荣按照太祖高皇帝赐田故事,给自己的‘孤儿军’将士人均赐田百亩,说是邀买人心,确实多少有些牵强了。

看看这些孩子,大的十四五,小的更是只有七八岁,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

给他们赐田,他们知道这是多大的恩德?

在这些孩子的认知当中,刘荣赐下的百亩良田,恐怕还不如一个委身为奴的机会有价值。

所以,刘荣此举,并非是要豪掷千金,以收买这些孩子的心。

而是……

“孤记得你。”

“你叫田多黍,家住长安田家寨。”

在千百娃娃兵目光注视下,刘荣来到将台前沿,居高临下的看向一个孩童。

孩童看上去十岁出头的年纪,身上军袍虽然明显是小尺寸,却也还是松松垮垮的;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