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02章 狗贼莫走!(1 / 2)

秋收日,并不是说要在这一天,就要把秋收的所有事儿忙完。

通常情况下,秋收日一大早,百姓农户便会来到自家田边,开始紧锣密鼓的挥舞手中镰刀,无情的收割田间作物;

同一时间,官服也会排除税吏、衙役。

税吏在亭长的陪同下,在‘亭’等待,衙役们则在啬夫的指引下守在田边。

监督,或者说是监视着农户,将田里的作物收割完成之后,衙役们便会‘押送’农户们,带着各家收获的粮食到‘亭’集合。

随后便是当场称量,并当场按比例收取农税。

——太祖高皇帝为汉家定下的农税,是十五取一;

而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汉家的农税,几乎是每五年里,便会有四年被天子颁诏减半,即三十取一。

收割完成,再缴过农税,带着剩下的粮食从‘亭’出来,农户们便会看见粮商们扑上前,各自开出价码,以当场收购百姓手里,才刚从田间收割而来的粮食。

往年都是这样。

但今年,情况却是有所不同了……

“广明成乡甲里,田二郎家;”

“田百亩,产粟~”

“唔,三百三十石。”

长安东郊,广明城乡。

县衙税吏手持兔毫,扯着悠长嘹亮的语调,嘴上一边念着,一边将念出的话落笔记录在面前竹简之上。

喊出这句‘三百三十石’时,还不忘抬头望向面前不远处,正直勾勾盯着米斗,片刻都不敢挪开目光——生怕被税吏欺负、克扣了自家粮食的青年。

“瞧瞧,三百三十石,准是不准?”

闻言,青年只飞快的撇了眼税吏所在的书案前,旋即便再度将目光移回,继续盯紧正在被衙役们称量的自家粮食。

只嘴上答了句:“是三百二十七石四斗,另还余了小半斗。”

说着,青年走上前,将自家粮食从斗具中倒回米袋,忙活了好一会儿;

把所有的粮食——把自家那三百三十来石粮食都收回米袋,并用手攥紧袋口,青年才终于抬起头,直视向那腰系铜印,秩二百石而税吏。

“今岁,陛下颁了农税减半的诏书,就在县衙外的露布上挂着呢。”

“——农税十五取一,减半,便是三十取一。”

“若按三百三十石来算,俺家该缴农税十一石;”

“但按三百二十七石四斗算,则该缴农税十石九斗余。”

毫不畏惧的说着,青年便深吸一口,神情严峻的凝望向税吏眼眸深处。

“一斗米,够俺家三口人吃一顿饱饭。”

“但这斗米到了公手里,却是连一片绢帕都买不来。”

“——今岁不丰,俺们农人家的日子不好过;”

“还请公,放俺家一条活路……”

青年语调低沉的说出这番话,犹豫再三,终还是极其‘冒险’的将双手都从粮袋上移开;

飞速拱手对税吏一拜,之后便又赶忙低下头,将脚边的所有粮袋,都再度纳入了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不能怪青年太过于小心谨慎;

实在是这些个税吏,有太多太多手段,能从这些疾苦农户身上打秋风了。

就说这秋收日,官府派出税吏、衙役,监督百姓收取农获,并当场缴农税,里面就大有名堂可做。

监督百姓的收获过程,并‘押送’百姓带着自家农获前去缴税,自然是为了避免农户偷税漏税。

但到了地方,危险就开始接踵而至了。

举个例子;

你是个农人,你家有一百亩田,今年收获了三百石粮食。

按照三十取一的税比,你该缴十石粮食的农税。

带着自家那三百石粮食,跟着衙役来到了‘亭’,开始称量你家的农获;

粮粒被你从秸秆上搓下,一点点倒入斗具里,等差不多装满了,税吏拿条木尺,沿着斗具上沿横向一划——这就是一斗了。

但你没发现:税吏用来刮斗具上沿的木尺,并不是直的!

原本的一斗粮食,被税吏那微微弯曲,凹面朝上的木尺一刮,就被刮去了不少,明明已经不足一斗,却依旧被记录为:一斗。

就这样,你家那实际上只有三百石的粮食,便被那曲尺刮了一层又一层,硬生生多刮出了十几石!

好嘛,你家今年理论收获:三百一十五石。

多出了十五石,就要多缴这十五石的税,三十取一,便是五斗。

原本十石的农税,至此变成十石五斗。

别急,还早着呢;

——既然要交税,伱自然得从你那实际只有三百石,名义上却有三百一十五石的粮食当中,拿出十石五斗来缴税。

这十石五斗的农税,无疑要再经过一次称量。

这时候,花活儿就又来了。

——你抱着粮袋,正往斗具里倒粮食呢,斗具边的衙役却东张西望,同时故作随意的伸出脚,一下下踢在斗具边沿。

每踢一脚,斗具里的粮食,便肉眼可见的往下一沉;

到最后,斗具里已经是‘米挤米’,想倒都有些倒不出来,得用手抠了!

这都还没完!

不等你鼓起勇气,请求衙役‘别再踢了’,衙役手上的曲尺冷不丁一转,当即便从凹面朝上,变成了凹面朝下!

明明斗具已经满了,那向上弯曲的木尺刮过,却愣是和斗具里的粮食还有一层缝隙!

再把这层缝隙填满,让斗具里的粮食微微拱起——好,这才是一斗;

这样的‘一斗’,你总共要交一百零五个,凑成十石五斗的农税。

这又是脚踢震斗,又是曲尺刮斗的,你这十石五斗的农税,也早就变成十二三石了。

最后,厉害的来了。

——人家税吏往上报的时候,压根儿就不会说你家今年,收获了三百一十五石粮食!

有点良心的,根据实际情况凑個整,报个三百石;

胆子大点的,更是给你报成二百七十石!

就这么着,从每家每户手里多拿三两石农税,另从原本应该上缴官府的农税中,再截取一石左右;

里外里算下来,每家每户保底能刮下三石,一‘亭’十里,便是上千石粮食,数万万钱……

然后三五税吏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吃点肉,再把这几万钱一分,又是美滋滋的一年……

“你看看你看看,急个什么劲儿~啊;”

“本官这,这不是想着凑个整数,也好算账嘛……”

被青年一语道破心里的小九九,那税吏只稍有些尴尬的含糊两句,便冷然将脸一板;

让青年上前,在记录着青年这一家缴税信息的竹简上按了手印,便让青年退了出去。

至此,青年一家今年的农税,便算是缴纳完成。

“大哥!”

见青年走出亭子,一旁的瘦弱少年猛地从地上弹起身,满是忧虑的大步上前。

欲言又止的看了看左右,正不怀好意的看向自己的税吏、衙役们,少年只难掩忧色道:“这般得罪了县衙的狗吏,怕是不妥的吧?”

“听说那狗吏,平日里和乡里的啬夫,那可是常走动的……”

少年此言一出,青年面色也不由得随之一青。

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放到这些底层百姓的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县衙郡衙,乃至庙堂之上的那些个官老爷们,往往都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模样,恨不能见谁都攀谈两句,以表现出自己的平易近人。

但这,并非是由于这些人,真的如表现出来的那般温善,而是因为那些脏活,有的是人替他们干。

具体到今日,也是一样的道理。

——青年直言道破税吏的小心思,看似没什么大不了,实则却是得罪了那税吏,以及上上下下一众官吏。

比如此刻,正对兄弟二人怒目而视的衙役们,明显因为青年的坚持,而失去了相当不菲的意外收入。

再有,便是那税吏上面——若是背后没人撑着,那税吏便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的玩儿‘四舍五入’的戏码。

但很快,青年便强挤出一抹笑容,轻轻摸了摸弟弟的脑袋;

而后,又毫不畏惧的在身侧环视一周,目光毫不躲闪的和亭外,正看向自己的每一个衙役对视了一遍。

再装出一副在和弟弟说话的模样,实则扯开嗓音吼道:“俺家,那可是吃过太子卖的米!”

“狗吏欺俺农户愚笨,就此作罢便是;”

“若是纠缠不休,俺免不得要走一趟长安,寻太子告上一状!”

青年此言一出,原本还怒目圆睁的一众衙役,只瞬间齐刷刷望向亭内,脸色已经比锅底还黑的税吏。

见税吏哼哼唧唧半天,也没放出来个响屁,便只得故作淡然的别过头去,各自看向已经空无一物的田野之间,全当自己什么都没听到。

——吃过太子卖的米?

嗨~

今年秋天,关中——尤其是长安附近,又有几人没吃过太子卖的平价粮啊~

只是青年既然敢当着这么多人,喊出这么一句不硬不软的威胁,那就说明这少年,未必就真和太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老刘家的太子储君,喜欢在关中大地到处晃悠,甚至是到处交‘朋友’,乃至谈恋爱之类,早在先帝之时,就已经是传遍关中的八卦奇谈了。

鬼知道这么个半大小子,会不会真有机会跑到太子面前,告这广明成乡的税吏一状……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