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3章 最浪漫的一道诏书(1 / 2)

第83章最浪漫的一道诏书

【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

刘询登基后,发妻许平君进宫后被封为婕妤。

大臣们认为霍光之女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但刘询并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平君。

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

(“上乃召求微时故剑”——《汉书》)

朝臣们揣测上意,很快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皇帝想立发妻许平君为皇后。

于是他们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

依例,皇后的父亲一定要封侯,但霍光却始终不允。后来,才给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封了个“昌成君”。

霍光的妻子一心想让女儿做皇后。本始三年,许平君再度怀孕,她命御用女医淳于衍(掖廷护卫淳于赏的妻子)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在坐月子时服用。

许平君服用后不久毒发逝世。

汉宣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

公元前48年,42岁的汉宣帝驾崩,葬于杜陵。

少陵遥望杜陵,杜陵遥望少陵,相伴两千多个春夏秋冬,看尽世间繁华落寞。】

汉宣帝刘病已啊!这个故事她知道,青梅竹马少年夫妻呀,可惜最后还是悲剧,唉。

苏粒点开评论区

网友:汉宣帝真的,他知道许平君和他的儿子不太行还是传位,感情超过了理性。他可是中兴之主啊,在位时期国力是整个西汉的巅峰,一手地狱牌打出王炸[流泪]

回复

(老刘家这一脉出了名的薄情寡恩,结果到了刘询基因突变了[捂脸])

(就很离谱,刘询一生唯一的污点竟然是立储[笑哭])

(他儿子重儒,一个帝王,怎么能是一个纯儒生,这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管理。汉宣帝是提倡“霸王道杂之”来领导朝臣和管理国家,所以才有“乱我家者,太子也”)

(太子只要没有大错都不会废的,又是嫡长子。)

(汉朝在意这个吗,前面的皇帝哪个是嫡长子了)

(其实汉元帝也不是那么信任儒家,他真正信任的是太监石显。然后他玩制衡,只不过他玩的太烂了)

(主要他也倒霉,在位十六年,天灾就没断过)

(元帝从小没有母亲,八岁前过的小心翼翼,缺乏生母教导,性格也懦弱。许平君的死间接导致汉朝由盛转衰)

(元帝能力平庸但对百姓还是可以的,他儿子更废直接葬送汉朝)

网友b:霍光可能都没想到他老婆敢毒杀皇后,不然他肯定会阻止

回复

(他大概率知道的,不是他干的,但他默认了)

(霍光不知道,知道他不可能那么做,他确实是个权臣,但他不是奸臣叛臣,最后汉宣帝麒麟阁第一功臣依旧是霍光。)

(事前不知道,事后肯定知道)

(霍光一辈子的努力被这霍家人霍霍光了)

(但刘询还是肯定了霍光,霍家的事都没影响到他,麒麟阁排第一,国礼安葬,陪葬茂陵,史书记载也算客观,看看人家的格局)

(行伊霍之事,其实主流上是认可霍光的。他在特殊时期的作用是巨大的,武昭宣三帝都是十分认可他,霍光是权臣但绝非奸臣。)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吧,霍去病和刘据是表兄弟,刘据是汉宣帝爷爷,那霍光和汉宣帝是什么关系?)

(亲戚关系[微笑])

(武将的终极目标:封狼居胥

文臣的终极目标:伊霍之事。

这两兄弟一文一武真可以的)

……

苏粒蛮喜欢刘病已的,主要是喜欢这个故事,她点开推荐搜索——刘病已

【从囚犯到帝王,汉宣帝刘病已的一生#中国通史节选#

昭帝无子,他的离世令霍光和大臣们措手不及。

霍光和大臣商议,立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

刘贺登基后,生活奢靡,而且急于摆脱霍光的掌控,霍光与大臣们商议后,上奏皇太后废黜刘贺,昌邑王在位仅27天,选择新的皇帝再次提上日程。

武帝子孙凋零,可供选择的人并不多,这时,流落民间身为庶人的刘据之孙刘病已,进入了霍光的视野。

刘据因巫蛊事件兵败自杀,妻妾子女均被杀,当时刘病已刚刚出生几个月,就被收系狱中。

廷尉监丙吉、掖庭令张贺等人可怜他尚在襁褓,派女囚喂养他,历经磨难活了下来,昭帝时承认了他的皇室血统身份。

公元前74年七月庚申,这位命运多舛的少主被迎入未央宫,当日便举行了登基典礼,是为——宣帝。

然而此时的汉宣帝并没什么特别的表现,在霍光面前,他显得顺从没有主见。

汉宣帝知道自己的政治命运完全掌握在霍光手里,霍光既然可以立他,也就可以废他。

汉宣帝入朝后的第二年正月,霍光表示要归政皇上。

宣帝谦让,表示一切仍需委任大将军。

结果一切如昭帝时一样,凡事先向霍光汇报,然后再向汉宣帝上奏。

此时霍光已权倾朝野,他虽然对汉室忠心耿耿,但是权利欲和控制欲很强。

他一方面牢牢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大力封赏提拔自己的亲属,史称“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在牢牢把持朝政20年后,公元前68年3月,霍光病逝。

这位三朝元老不负汉武帝的临终嘱托,在内政外交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使国家平稳过渡,稳定发展。

霍光死后,汉宣帝以堪比帝王的葬礼,将他安葬在茂陵,常伴于汉武帝刘彻的身边。

之后,汉宣帝开始真正实施皇帝的权力,他逐步削弱霍家人的权势,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让霍家人坐立不安。

情急之下霍家人决定铤而走险,密谋毒死汉宣帝。

然而此时,汉宣帝早已羽翼丰满,公元前66年,宣帝以谋反罪,将霍氏一族灭族。

……

一位历史专家坐在镜头前:“在整个西汉这些皇帝里边,汉宣帝,是唯一一个从小坐过监狱,从小在民间生活的皇帝。

所以他一当了皇帝以后,他深知国家的现状,深知民间的疾苦,他也知道社会存在什么问题,国家当下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他采取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对受“巫蛊之祸”的那些冤假错案进行全部的平反。”

……

亲政后不久,汉宣帝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他还听从大臣的建议,一改自武帝以来严刑峻法的做法,提倡省法制,宽刑法。

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汉宣帝下诏,置廷尉平四人。

随后,又公布了一系列减免刑罚的措施,宣帝还下诏斥责一些地方官舞文弄法,欺上瞒下。

为了方便百姓避讳,汉宣帝甚至将自己的名字由“病已”改为“询”,并赦免之前触讳治罪的人。

他还先后十次下令大赦天下,在奉行为政宽简的同时,汉宣帝延续了昭帝时期,轻徭薄赋,劝民农桑的政策。

即位不久,即免除当年租税,此后,又先后三次减免徭役赋税。

在汉宣帝统治后,其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汉朝立国以来最低。

为防止谷贱伤民,汉宣帝专门设立了常平仓。谷价低时加价买入,饥荒时原价售出,以国家力量来干预粮食价格的举措,使得百姓得利,国家安定。

在汉宣帝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将鼓励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

武帝时期,每石粮食50钱,宣帝时期,每石只要5钱,而且社会人口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所谓循吏,就是世人所说的清廉而又有能力的地方主官,《汉书循吏传》共收了六个人的传,其中五人出现在宣帝时期。

宣帝认为,政治的关键在于吏治,吏治的关键在于地方官,每当任命州刺史,郡太守等地方官时,宣帝都亲自召见,详细询问执政方略,然后综核名实,治政确有成效的,就颁诏书加以勉励赏赐。

但宣帝并非一味实行仁教,而是因时因地制宜,在大力推行循吏政治的同时,也在三辅等官僚,豪强势力盘踞的地区重用以任刑罚出名的能吏。

宣帝晚年,曾与后来的元帝,太子刘奭闲聊。

刘奭说宣帝持刑太深,认为宜用儒生,宣帝勃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并感慨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的这种治国理念是非常的高明的。

它不仅维系了汉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他为后来历代帝王所沿用。

对后世的启示就是,任何的国家统治,既要利用仁政来得天下,又要用法律来维护它的统治。

……

汉宣帝被后代追尊为“中宗”,中兴之主,谓之中宗。

他对内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对外安定边疆,将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很多功绩使得他成为西汉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这是个好皇帝啊。

汉朝这运气真是绝了,苏粒感叹。

评论区

网友:总结一下关于汉宣帝的成就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休养生息恢复经济

二、起自掖庭,少年经历坎坷,不忘旧恩,是个挺有人情味的皇帝

三、面对匈奴五单于之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为日后匈奴的臣服内附打下良好基础

四、设西域都护府。

五、平定西羌。

六、霸王道杂用,并不偏重文吏或儒生,治下涌现出了一批良臣。

最后,上《汉书》叙传评语——

中宗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情。柔远能迩,燀耀威灵,龙荒幕朔,莫不来庭。丕显祖烈,尚于有成。[拥抱][拥抱][拥抱]

回复

(未解之谜:拿了男主剧本,能把《汉书》记载当小说看的传奇皇帝,竟然没有主打他的影视作品[思考])

(有,但是不是正剧)

(主要是汉武帝名头太大了,汉朝明君也多,就刘彻加刘邦和刘秀两个开国的提的比较多。)

网友b:他真正做到了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回复

(西汉最大的领土疆域就是汉宣帝在位时创造的)

(懂得人间疾苦的人才能做好皇帝)

(说得对,没在基层待过怎么知道生活不易[流泪])

(“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说的就是刘病已)

网友:汉武帝临死前最神的操作,把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留了备份[捂脸]

回复

(给他恢复宗室,这就是帮他了,这一点很重要。)

(对,如果太过了会影响昭帝刘弗陵的统治。)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