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866章品《维摩诘经》(24)(1 / 2)

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萨,他们虽然在教化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在教化众生,不着教化的观念,不着教化的相。

行无所事,过了就算,如梦如幻,这是讲自己本身。

第二点,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诸佛菩萨证到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梦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

如果贪着于定,认为定就是道,是错误的。

所以定也空,动也空,无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

所以诸佛菩萨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怜悯众生,为教化众生而出这个空的定,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小乘的罗汉最怕有所作为,什么事情都躲开,世间法什么都不管。

讲小乘是客气话,讲不客气是逃避现实的人,渺小的人。

人世间的责任一切不管,好像别人都该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

所以小乘最后被认定是外道,是错误的路线。

小乘人偏于空,认为空是究竟,实际上他没有懂空。

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静固然是空,动也是空啊!

为什么怕动而专取静?

大乘菩萨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小乘怕一切有为法,怕有所作为。

有为世间法,世间魔法,一切外道法门,任何一切世间法门都属于有为。

无为法只有一样:证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认为有个空可以证得,可以保持这个空,就像小乘的罗汉们,天天定在这个空上,动都不敢动,起心动念都不敢,他认为这就是空,实际上是偏空。

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这不还是有为法吗?还是一样没有在修无为。

可是他们却自以为在修无为法。

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识所造,哪一样不是有为法?

唯有大乘菩萨不舍有为法,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空啊!

因此大乘菩萨彻底悟道的,“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认为无相是究竟,起无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这种度世之行。

《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间一切有为法,做生意、种田、做任何事,统统与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小乘的罗汉们,什么都不敢动,认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没有愿力。

大乘的菩萨们发愿生生世世永远在世间度一切众生。发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无作。

大乘菩萨了解生死涅盘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间经常来,照样投胎长大成人,照样遭遇人世间许多事,照样学道、出家、入世,“示现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轮回中。

“而起无作”,而离开了无愿无作那个偏空的境界。

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都是佛菩萨的法布施、法供养,是真正佛法的道理。

所以学佛的人了解三解脱既然是空的,当然更不会执着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个空的境界,给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为是道,这样是错误的。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大乘菩萨掌握了“空”、“无相”、“无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护持正法,使之在世间永远流传下去。

什么是护法?现在出家人客气地称呼我们捐献金钱的在家人为护法,这实在不敢当。

要真正做个护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

譬如佛教、佛法、佛学是一个东西,我们把它分成三块来讲。

现今人类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时期,没有办法可以挽回。

为什么没有办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中的“势速”,是社会趋势的关系。

在这样的潮流时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果位上还是因位上的菩萨,都在维持正法,使它住世。

我常跟年轻同道讲,佛教的这个教,不跟着时代变是绝对维持不住的,世界的趋势太厉害。

像我每天不断地接触到国内外新的消息数据,所以天天有新的观念和想法,看见人类社会的转变太快了。

所以我说,宗教的形式不变的话,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佛法不会跟着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

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正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追求人生的究竟。

因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价值、佛法的光辉,就会越来越高。

在过去,这个护持正法的担子,纯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众身上。

但是这几百年来起了蜕变,担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这问题是非常非常的严重。

至于佛学,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机构里,佛学的课程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佛教,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能够把佛教、佛法、佛学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维摩居士所讲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学问,懂得一切方法。

你光有方法而没有力量,就像年轻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来没有力量。

所以要得方便波罗蜜的力,那个方法用出来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做什么用?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这很难了。四摄法大家听得多了,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样。

这个“摄”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别人。

我们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神来跟你说空话,这就不是爱语的精神,放弃了方便教化的机会。

我虽然跟同道讲佛法几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应该打零分的。

从教育的方法来讲,我不够资格护持正法,因为我没有耐心。

怎么说呢?假如碰上了学识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轻松地用禅宗的方法,机锋转语,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罗蜜,还要在那边张家长李家短的……我看了就烦,就没耐性了,可以说是水太清则无鱼。

年轻法师学四摄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

现在有好多年长的法师,我看了他们真是要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他们有这么大的耐心,能够包容,这是非常难的。

要听,要说,要做许多厌烦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忍辱波罗蜜。

我可一样做不到。所以你们青年同学有志弘扬佛法,就要做到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们做事就没有这个精神,事情一多就烦死了,同我一样。

我的毛病你们都有,我的好处你们一样没有。

甚至还学了我骂人的口气,这只有我能玩,别人可不能玩的。

历史上有祖师把七佛的名字写在裤裆里,有徒弟也学了玩,结果下半身就烂死了。

所以你们没有这个道,没有这个德,不要学这些。

大家千万对四摄法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让人家原谅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谅别人,才是第一等人。

学菩萨道的人,更应该如此。

布施不只是钱财,要有精神布施。

你们经常学到我的缺点,我的布施你就学不到,我虽然把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钱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学,都学坏的。

“爱语”,我虽然不耐烦说空话,可是还时时在说空话,譬如我讲经也在说空话。

我其实连经也不愿意讲了,还讲个什么?你们老早就应该自己懂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不懂只好讲了。这种精神布施你要学。

“利行”,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机会就应该帮助。

“同道”,就是世间法的同道,同道之间相处不易,你去到社会上做事,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庙子,还是道场,都有同道之人,两个人往往弄成三派。

你看我不惯,我看你讨厌,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伟大。

每一个人都这样,不能与人相处。

所以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道,你自己反省,哪一点做到了?

这每一点拿来写文章的话,都可以写成一部书了。

中国前人所说的敬业乐群,就是菩萨道的四摄法,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专心一致,没有推诿、没有烦恼地做到底,是敬业。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词,是说我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要随时恭敬。

恭敬不只是心里的,是对任何一件事认真去做,非常谨慎、慎重,谓之敬。

要敬重自己,把自己当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当人看。

譬如读书,总想把学问搞好,可是一读书就东想西想,不专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时间把问题研究清楚,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之外还要敬重别人,与人相处不尊重人,就是不敬。

至于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吗?

几时心中有佛?学佛的人心中随时随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着相,随时把佛法的精神摆在心中就是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动词,一切的作为行为叫做事。“一切”包括了善法、恶法、不善不恶法,世法、出世法。学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没有我,也可以说,一切人、一切事都变成我,我应该替大家服务的。

大家学佛那么久,我慢慢的心理可能还检查不出来。

连一个白痴都有我慢,但是知识低的人,我慢心还差一点,学识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己就算错了,也还是对的。

所以学菩萨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骄傲,慢在内心你看不出来,人的慢心挡住了自己不能成道。

我几十年经验看人,有的人对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没有真的学法?

没有,都在我慢中,总找一个理由解释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进、心行错误。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