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145章 灭国(1 / 2)

高昌城北,

有一座红色的山矗立在高昌盆地绿洲中部,东西连绵二百多里,

任谁初见此山,都得为之震撼惊叹,特别是在夏季,裸露的表层在太阳烧烤下温度能达七八十度,热浪翻滚,成为一座火焰山。

“此山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炎火之山?”

“嗯,正是此山,当地人也称为赤石山,火焰山。”

由于雨水冲涮、风化等原因,火焰山还成为一座大型单面山,北侧平缓,南部陡峭,就好似突然有一座巨大的城墙矗立在高昌城北部。

而山体坡面上的千沟万壑,更是状若道道熊熊燃烧的火焰。

“这是西域最热的地方,几乎终年无雨,夏天沙窝里可以直接烤熟鸡蛋。”

高昌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这里甚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也是夏季最热的地方,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怎么也无法跟天山北的伊丽、碎叶河谷相比的地方,却是天山东部最繁华热闹的地方,

这不仅仅利益于丝绸之路的带动,也还因为这里虽热虽旱,可却也有肥沃的绿洲,盆地边缘群山环抱,山顶终年积雪,这些冰雪融水养育了肥沃的绿洲。

而早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人就利用坎儿井引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因此高昌有很发达的农牧业。

“其实高昌百姓这些年也挺辛苦的,”曲雍陪着武怀玉再回高昌,说了些实话,

高昌国小民寡,虽有丰富地下水和坎儿井引水渠,但毕竟绿洲有限,土地其实大多在那些贵族豪强手中,百姓田地很少,大多只能是佃种别人的田地。

而这些年西域动荡,战争频繁,

高昌也不得不维持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甚至还得雇佣突厥、粟特等胡兵,养兵既很费钱粮,也还需要大量的战马、挽马等,

高昌国因此要求高昌百姓,每户都要为国家养一匹马,养马的负担其实不小,加上越来越高的税赋和加派,以及贵族豪强与寺院的田地兼并等,都让高昌百姓负担很重,

高昌的田地价格并不算高,一般每亩也就五六文银钱,折大唐开元通宝也就一百五六十文一亩。

高昌的税赋,和以前中原差不多,最大头是人头税,也就是丁税,丁税有丁输、丁束、丁木薪等,不仅要按人丁征收粮食,还要征收薪炭,以及丝布等。

除了税,还有役,役有道役和俗役,道役是给寺庙做役,俗役自然是给官府做役,高昌国是丝路必经之地,故而还有羇人伇、商人役等,

此外,高昌也还计田输银钱,根据土地不同等级,征收不同的银钱,这土地税也不轻,且近些年一直在加,这也导致了田地兼并的加剧,以及大量百姓逃户脱籍,托庇于豪强。

各种名目征收,什么上敛之麦,什么杂调附加,又有租酒等。

各种税赋越收越多,还有各种劳役兵役,还得为朝廷养马,普通高昌百姓苦不堪言,要不是地处丝路节点上,大家还能做工赚钱,哪里能撑的住。

高昌有棉花种植和纺织棉布产业,也有葡萄和酿酒产业,以及铁矿和冶炼产业,加上他们的农业、畜牧业,高昌也是出名马的,

再加上贸易等,

表面上维持了高昌的兴盛,但中下层的百姓却过的很苦,都被掏空了。

高昌国是以汉人为主的西域绿洲城邦国家,以往中原每次内乱时,西北都会有很多百姓来高昌这个汉人政权避乱,河西、陇右甚至是朔方、关中都有人来。

来的都是想求一份安稳,

可高昌却带着他们越过越累。

许多人都慢慢的沦为了无产者,成为了部曲、佃户,甚至是奴婢。

“高昌百姓这些年过的难,其实跟中原有很大关系,”曲雍实话实说,

“哦,说来听听。”

曲雍便举例,比如说高昌以前种白叠花,纺织白叠布,这个产业在高昌以前很红火,他们生产的白叠布通过丝路流通,远销波斯、拂林以及中原内地,卖的还很好,其细白叠布比丝绸都卖的贵。

就这個产业,养活了多少高昌人,甚至让多少高昌人收入丰厚。

可后来中原也种植白叠花了,也纺棉布。

“你们叫棉花,纺的布叫棉布,”曲雍感叹,以前高昌的棉花种植纺织产业,始终是定位于高端奢侈产业,精品小众,因此产能也是有限的。

但中原搞棉花种植,在武怀玉的带领下,一年种的比一年多,很快其种植面积就远超高昌,甚至不知道甩开高昌多少倍,

而武家带头的棉纺技术,更是超了高昌无数倍,产能、效率都远超高昌。

于是乎,大唐的棉纺产业物美价廉,迅速的冲击着高昌落后的传统棉纺业,就跟当初武家改进了白糖工艺后,把以前天竺商人垄断的高端白糖市场冲翻一样,

高昌的这个棉坊产业一下子就崩了。

他们的白叠布卖不出去了,中原内地的棉布反而沿着丝路卖到高昌来,更好更便宜,而且货也充足,要多少有多少,各种新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多少白叠布纺织作坊倒闭,多少相关产业的高昌百姓失业,高昌人损失了多少钱。

“后来焉耆要开楼兰古道,也对高昌影响巨大,丝路新开一条路,路程更近,一下子就分流了许多商货,严重影响了高昌的贸易和税收,”

高昌跟大唐翻脸,这也是很大原因。

高昌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而高昌王又错误的选择了对抗大唐,于是既要对突厥进贡,还要自己招兵买马,当然会把负担转嫁给百姓。

武怀玉听了只是呵呵一笑,

这固然部分属实,

但又如何。

“如今高昌国归附大唐,高昌的汉家儿女以及高昌的胡儿,也都回归中华,以后这里不再是高昌国,而是大唐西州,西州五县,完全推行大唐的制度。

各种苛捐杂税不会有,各种沉重的役也不会有,

以后这里跟中原内地一样,都实行两税法,税制简单,而且负担轻,大家都能安居乐业。”

贞观十四年,

闰六月初九,

武怀玉抵达高昌城,

炎风下的高昌很平静,城外是包围的跟铁桶似的唐军,城里是老实且带着几分彷徨不安的高昌军民。

他们被堵在城中,

如今武怀玉终于来了,他们的世子也跟回来了,世子还活着,情况还好。

城外一众唐将前来迎接拜见。

武怀玉目光在他们身上扫过,

被他夺去军职的郭孝恪低着头,看不到表情。

而暂代兵权的社尔看到跟着来的麹智盛,则是表情复杂。

那块肥肉,他们终究是没能吞下去。

“契苾何力将军呢?”

武怀玉没有发现这位右龙武大将军的身影。

社尔闻言,上前几步,有些无奈的回答,“契苾将军三日前执意率部去取可汗浮图城了。”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