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大汉天下(五)(1 / 2)

幽燕。

昔日吴年灭亡高句丽王朝,屠其地为幽燕,又并入部分扶桑土地,才成了现在的幽燕地区。

当年高句丽号称小华夏,是小宗,十分的洋洋得意。

这个地方与华夏也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个有记载的朝鲜政权,就是箕子朝鲜。

疆域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包括部分辽东地区。

箕子是商朝王子,周灭商后率领部分商人移民,迁徙到了高句丽地区。

建立了箕子朝鲜。

汉武帝的时候,大汉吞并高句丽地为四郡。

后来高句丽地区时而背叛华夏王朝,时而臣服华夏王朝。

可以这么说,他们自称是小华夏也没有错。因为从血统上来说,他们与华夏人很密切。

但无论何等强大的华夏王朝,都没有正式的持续的统治过高句丽。

更不能完全汉化高句丽。

因为太偏远了。统治成本太高了。

在汉唐时候,华夏的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洛阳、长安。从这两个地方到达山海关,就已经是千里迢迢了。

更何况还要出山海关,翻山越岭到达高句丽。

而且那个时候还没有棉花,因为天气寒冷,而东北人口少。中间一大段路都是没有人民的,也就没有补给。

这个地形,就注定了高句丽是个分离政权。

直到吴年兼并高句丽,实行非常强力的汉化政策。

但这其实也不是很稳。

关键还是科技的发展,两地交流的频繁。海上交流,铁路通畅。

是的。

现在铁路已经跨过鸭绿江,已经直达高句丽地区的南部沿海了。

虽然只有一条铁路,但就能死死的拉住这小兄弟,紧紧的抓在手中。

这大铁路,还有水泥路组成的交通网络。

对高句丽地区的好处不仅如此。原本高句丽是个巴掌大的地方,体量相当于华夏王朝的一个省。

其位置靠北,天气比较寒冷。而土地多山区,只有西边有一些小平原。人口又多。

又是农业为主,高句丽地区的抗风险能力很弱。

如果一年干旱粮食绝收,就很糟糕了。如果两年,那基本上就是民不聊生了。

随着铁路、水泥路网络的建立,高句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比如前年高句丽地区经历了旱灾,粮食大规模欠收,去年又是水灾。

要是放在以前,就是风雨飘摇了。

但是汉朝的粮食输入高句丽,官府大力救灾,又免民众税赋。虽然连年粮食欠收,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但不至于到易子而食的地步。

平稳渡过了。

这是汉朝的恩泽。那些吃着从汉朝运送来的大米的旧高句丽人,如何不感激?

如何不戴德?

加上汉朝在不断的汉化,先是从城池,再是平原地区,再是山区。

这偌大的高句丽地区,无论是天涯海角都有官办的学堂。鼓励百姓学习汉话,使用汉话。

在以前。

汉文、汉话都是高句丽贵族以及读书人的特权,汉话、汉文只在小范围流传。

民间有另外一套语言。如今这个情况,被汉朝完全改变了过来。

二十多年了。

吴年吞并高句丽已经二十多年了,按照这个时代的结婚生子标准,就是一代半人了。

百姓吃着从汉朝运送来的大米,过着比以前安定的生活。

说着标准的大汉官话,写着汉文。

而且在科举上汉朝也一视同仁。高句丽出身的读书人也参加科举,并有固定的录取名额。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