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2章 博古斋(1 / 2)

“您说这事儿闹的,燕京琉璃厂店家行骗,假古董蒙人,外国友人沉迷战国青铜器被坑……”

琉璃厂的此类消息,曾经充斥着街头小报、电视新闻,从晚明民国时期的古玩一条街,成了现在满是赝品店充斥的文化街。

谈字画装裱、青铜瓷器,无论是潘家园、琉璃厂,还是大柳树,来来往往的玩家和收藏家都向往的圣地,以前玩古玩的,要说没去过这么几个地方,都没脸说自己是老燕京人!

易云赶早和张亮、徐振海两人打过招呼,出了故宫,沿着正义路步行不足4公里,就来到了和平门外的琉璃厂。

易云没有吃早餐,因为亲爱的老妈有做早餐的习惯,并且手艺不错,能达到开店的地步,这么多年下来,也把易云的嘴带刁了起来。

元代厂区这片空地叫做海王村,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南侧修了公园,就名海王村公园。

到明初永乐帝营建北平城时,变成了琉璃窑厂,那会是朝廷工部的“五大厂”之一,后来明中期,嘉靖皇帝修建外城后,原来的工厂开始外迁,厂区变成老百姓生活的城区。

再后来,每当科考时,进京赶考的举子集中寓居此地备考,有当地人就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开始兜售笔墨纸砚、古玩古籍,久而久之,各地的古玩和古籍收藏行家,纷纷来这里开店、设摊、建室,这个地界就演变成了古玩一条街。

这条东西走向的横街,全长800米,新华街从中间穿插而过,将其分成了东西两段。

现代人更喜欢称呼它为东、西琉璃厂。

琉璃掩映春堆厂,杨梅横斜香满街。

这是晚晴早年间,厂区东口一户人家门口贴的对联,现在还留着,随着年月的流逝,已经化为了历史。

改革开放后,琉璃厂有过大规模翻修,新建了一座汉白玉仿古石桥,一直留到现在,为这古老的文化街平添景色,数百年的沉淀,厂区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新世纪以来,东西街又开了不少工艺品店和收藏店,许多老店也纷纷焕发生机。

其中就包括易云家里所开的博古斋。

博古斋在琉璃厂东街,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这是易云的老爸易光霁,从祖上手里接下来的店铺,仍旧是前店后铺的格局,与住宅生活区融为一体。

斋里的主要营生是书画修复与装裱,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修修补补,平日里倒是很难见到真东西。

易光霁雇了个裱画师傅,还有两个学徒在打理着店铺的生意。

易云的老妈高敏与易光霁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当了一年老师,便辞了工作,两口子共同做生意。

高敏喜欢工艺品,就扩充了一间店面,店里的营生挺杂,主打古董字画、陶瓷、微雕等工艺品,后来又加了文房四宝、古籍善本、碑帖拓片等。

店铺的生意有一搭没一搭,全靠几个外国友人养着。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