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两千一百二十六章 明四清三十二杯(1 / 2)

另外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就是唐英于乾隆二十一年以后年告老,从此进呈供画珐琅用的高档白瓷越来越少,到了晚期完全断档,清宫珐琅彩终于结束了它辉煌短暂的艺术生命。

后期嘉道等官窑中也玩珐琅彩,但仅限于边饰或局部使用,且都是景德仿烧,相比宫内珐琅作生产的瓷胎画珐琅器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好在穷则变,变则通。

这三只杯儿一只的形状是马蹄杯,一只是莲子杯,一只是高脚杯,三只都是传统的贡瓷样式,图案也是继承自康雍时期的三多杯等图案,不过彩料却变成了乾隆朝大成的粉彩。

其实粉彩自雍正朝便已经发明了,后期彩绘的效果已经可以和珐琅彩器相媲美,不过品质提升的原因却不是来自彩料的提升,而是胎器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用了一种极好的白料打底,称为“玻璃白”。

有了以玻璃白打底的胎器,瓷器彩绘效果便可与珐琅彩器匹敌,不但大大降低了造价,还可以在景德直接生产。

从此,昂贵而神秘的珐琅彩很快被其取而代之,曾经辉煌的珐琅彩退出了历史舞台,粉彩瓷器开始在乾隆朝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了彩瓷的主流,不但官窑,民窑也开始大量烧造。

虽然成本降低,但是官窑内贡瓷器的工艺还是一点没有马虎,三只杯儿虽然都是粉彩,却也各有特色。

高脚杯是传统的福莲回纹图案,底部是明黄色的云板纹,粉彩填充,往上是绿色蕉叶纹于蓝色蕉扇纹环绕杯脚,再往上一圈大红,继续往上是黄地粉色的回文,几种图案填满了杯脚。

杯体底部是黄绿粉三色莲花座,其上一圈粉色,一圈黄色,从杯底过度到侧面,侧面上下用夔纹和夔纹套环纹分隔上下,中间用莲花,西番莲,福莲循环填充,最后上下的杯沿和底沿用细红线勾出上下图案的分界,留出白地的口沿。

杯子内部是白色的,底部还有与杯体色调和图案一致的福莲纹路。

所有的图案,都是用“轧道填色”的工艺勾勒出来的,先在器物局部或全器色地上刻划纤细的花纹,然后加绘各式图案,这种工艺难度大且费工,看上去富丽堂皇,故有“锦上添花”之称。

如果说这只高脚杯还留有空白的话,剩下的两只粉彩杯儿就完全满色了。

莲子杯是收口,侧面看上去形如莲子而得名,这只杯子所用的工艺是乾隆朝非常传统的瓷绘工艺,叫做“万花不落地”。

万花不落地就是画面由各种花朵构成,花朵繁密到看不到杯子的托底用色,故而得名。

用彩更是纷呈缤纷,在杯内和杯底也填上了好看的松石绿色,整个杯子再也见不到一点玻璃白地,这种瓷器又有一个称呼,叫“绿里器”,或者叫做“绿里粉彩”。

最后剩下的那只马蹄杯,撇口深腹,内挖浅圈足,形如倒置马蹄,胎体轻薄,釉汁滋润,却是一只向成化朝“致敬”的斗彩杯子。

虽然相比前两只乾隆杯子,纹饰稍微显得简约一些,不过也只是稍微而已,相比真正的成化,却又繁复太多了。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