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一十六章 独轮车(二)(1 / 2)

李孟羲并不多的知识积累中,对独轮车的相关建议,没有多少。

一个是,车轮或许可以宽一点,这样的话,车轮对地面压强比较小,在复杂路况,不容易陷进烂泥中。

二是,车轮大小的问题。

车轮大一点,推着跑起来比较快,车轮要是小,速度就提不高。

对此,李孟羲很有发言权。

小时候,跟大人比赛骑车,李孟羲蹬着轮子小小的儿童自行车,拼命的蹬,也比不过大人骑着大轮子的自行车稍稍蹬一下的速度。

根据实际使用,独轮车的车轮,推着跑速度只要能跟的上步行的速度就行。

车轮要是太大了,反而会更耗费体力。

最简单的独轮车,一个不大的车轮,加几个木杠就行了。

而如果,想做出最好的独轮车,做出重量恰当,车高度刚好是人手臂垂直的高度,推着不费力,而且车轮大小,刚好滚动一周,跟人步行的速度大致一样。

如此最优化的独轮小车想要做出最科学的结构,按李孟羲所想,还是得通过试验来验证。

鲁犁是专业人士,木工技艺娴熟,虽然做不得攻城器械之类的大型武器,但是普通的板车啊,独轮车之类的,鲁犁异常熟悉。

李孟羲问,独轮车车轮做多大合适。

“这么大。”鲁犁比划了一下。

大致脸盆那么大。

李孟羲点点头。

想到,鲁犁会做独轮车,并不是所有木匠都知道独轮车车轮该做多大,万一一个外行,把独轮车的车轮做的就碗口那么大,这么小的车轮,累死也推不快。

还是应该有点技术指标的。

于是,李孟羲就跟鲁犁说,让找人做车轮的时候,就做脸盆大小。

对于独轮车的用途,李孟羲也不是很懂。

只知道,独轮车上能放好几袋粮食推着走,比背着省力多了。

这么好的一个工具,愣是在军中没看见,好多粮食还靠人背呢。

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木工营现在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专职做板车,不管其他。

另一部分做杂活,做碗筷,旗帜,或者携行具用的木架,或者用硬木做盾牌,等等。

现在,要做独轮车。

独轮车发给民夫们,至少,一个民夫的铺盖被褥啥的,放在车上推着走,比背着省力太多了。

独轮车用途比较广,义军中民夫数量有数千,独轮车的缺口也比较大。

木工营每个人手头都有活,做板车的木匠不能动,板车很重要,不是独轮车可随意代替的。

只能从做杂活的木匠中,抽出一些专门做独轮车的人了。

规矩还按板车工匠一样,计件,每做好一辆独轮车,赏粮若干。

又牵扯到了“薪资”问题,李孟羲的核心定价标准是,每两日的工时,赏粮一斤。

即,如果一辆独轮车,需要三个人协作,忙碌两天才能做完,那就是三个人的工作量,需要支出的粮食是三斤。

如果,独轮车一个人一天就能做一辆,那么,给独轮车的单件定价就是,做好一辆,赏粮半斤。

因为有着一个基本的核心标准,至今为止,涉及到的所有生产项目的赏额,很公平。

民夫们不知原由,只是觉得很公道。

两双草鞋,可以换一斤粮。

而一只大篓子,可以换三斤粮。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