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98章 淇水藏古迹(1 / 2)

桓温脸色难过了一下,随即大方的避开尴尬,指着那片树林,严肃的说道:

“一点也没错。我要是早一点知道这里和山寨的实际距离,兴许就不会贸然跟进了,石闵他们也不会得手。”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地利的妙用。掌握地利,将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会有更大胜算。

今后,赵人和大晋必有一战,桓温认为自己去一趟临漳很有必要。

然后再直上燕地,顺道再看看鲜卑人的情况,山寨还有一千匹战马没有交货,这趟要一起给办妥了。

“大哥,小弟赞成你的想法,可如何进入临漳?万一遇到险情,咱们如何脱身,这些你考虑过吧?”

沈劲没有底气,开始发难。

刘言川接着跟上一句:“恩公,临漳城肯定都是高鼻子深眼睛的赵人。你去了,人家一眼看你是汉人的模样,兴许当场就能把你当做探子抓起来!”

桓温嘲笑一声,责怪刘言川是个莽汉子。

临漳原是曹操封魏王时的国都,城内大都是汉人。虽说现在是赵人都城,里面还是有很多汉人。

再说了,他们禁止互市,只是禁止战马铁骑等,寻常商旅是可以出入的,他可以化作贩牛贩羊的商人混进去。

至于到了燕地,就更不用发愁了!

桓温从兜里掏出一个物件,拿在手里晃了一下。

沈劲和老三认识此物,那是慕容恪上次在青州送给桓温的护身符!

纵目远眺,奔腾的黄河水在冬日严寒下,已经凝固为一层厚厚的冰块。陈留渡口,白帆云集的渡船泊在岸边,要等到来年暮春时节,冰消瓦解时再重新下水。

冰面上,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慢步行进,也有的乘摆渡人打造的木制滑行冰橇。

宽广的冰面上,一眼望不到头,三个人三匹马踽踽而行。为防止冰面打滑,人脚还有马蹄都缠绕着厚厚的藁草。

桓温、沈劲和三当家的从芒砀山出发,经梁郡,到陈留,一路歇歇看看,走走停停,五六日工夫才来到黄河岸边。草草用好中饭,便跟着摆渡人,讨了些藁草。

午后时分,天空渐渐呈现暗黄色,不一会儿,几片鹅毛大雪飘飘荡荡,不多久,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打在身上,落在冰面,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

过了黄河,一直向北,傍晚时刚进入枋头县境。落日照射下,忽见一尊弥勒大佛映入眼帘。

大佛为石制,高约八九丈,镶嵌在石壁上,两脚距离地面还有丈余。走进细看,上面还有碑刻:大赵皇帝以佛图澄之言镌刻崖石为佛像,以镇黄河,封镇河将军。

几人心里纳闷,胡人蛮狠凶残,杀人如麻,他们居然也信佛?

再向前走,前方一东一西两座大山耸峙,中间被县城隔开,仿佛上苍有意把一座县城硬生生嵌入浑然一体的大山中。进入县城,找了一间客栈,准备歇宿一晚再走。

“店家,此地距离临漳还有多远?”

“不远了,骑马只需半日即到。”

县城两侧的两座山头怪石嶙峋,却颇有威严,在北方平原的砂石之地上别有一番风景。

掌柜的介绍说,这两座山叫大伾山、浮丘山,别看山势不高,只有五六十丈,但因当年大禹治水时曾登临此山,故称“禹贡名山”。

原来还大有来历!桓温咋舌道:“这里为什么叫枋头,好奇怪的名字?”

“客官有所不知啊,这要从后汉建安年间说起。城北有一条河叫淇水,原来汇入黄河,魏武帝当年为了东征青徐一带,打通漕运,在入水口处,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使淇河脱离了黄河,流入了它的故道白沟,所以时人就称之为枋头。”

打通漕运,东征青徐!桓温咀嚼着这句话,他打算去实地勘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在这条淇水河畔,有一位年轻女子,漫步在水边,看水波潋滟,绿竹青翠,她苦苦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动情地唱起这首歌。

这首歌,木兰也为他唱过。那是自己从徐州一路策马疾驰回到宣城父母的身边时,木兰对着他吟诵起诗经中的句子。

桓温浮想联翩,木兰的模样再次浮现在眼前!

“大哥,你看前面。”沈劲打断了他的思绪。

桓温顺手望去,淇水像一条宽宽的白色银带通向黄河,然而到前方突然拐了一个弯,折着向东北方向流去,而折弯之处应该是一道精心打造的工事。

桓温觉得奇怪,让河水折弯改道,用填土的方式最为便捷,不须耗费多少劳力,为何要专门用工事?魏武帝雄才大略,不会无端虚耗民力。

带着这个疑问,三人悄悄靠近,想一窥究竟,工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枋木乃黄河北岸特有的木材,粗壮坚硬,耐侵泡腐蚀,将新伐枋木浸入水中一年,取出后用桐油通体刷几次,再晾晒数日,之后即可用于水下工事,百年都不会损毁。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