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64章 角逐江州印(1 / 2)

赫然的场景摆在自己面前,此时,温峤感觉自己置身于平静的江面上,瞬间惊涛骇浪,狂风卷着巨浪,要吞噬自己。天空电闪雷鸣,发出阵阵怒吼。

江面下,突然跃起斗大的飞鱼和长龙,凄厉而阴狠的笑看着他。

温峤看得目瞪口呆,心惊肉跳,隐隐的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在腹中搅扰,不一会疼痛难忍,大汗淋漓。

随着一片片灰烬的掉落,犀牛角燃烧殆尽,潭下的画面也渐渐模糊,直到完全消失。

奇怪的是,这时,腹中的疼痛也消失了!

怅惘而又惊叹,舍岸登舟,温峤辗转发侧,难以入眠,直至三更时分,渐渐有了睡意。

和衣而眠,梦到一个人愤怒的质问他!

“我和你幽明有别,各不相扰,为什么要来照亮我们?”

还有一个声音更加阴森恐怖:“看了不该看的,你要受到惩罚!”

回到江州府衙后,忧思成疾,就卧床不起,加之沉疴未去,温峤终日昏昏沉沉,茶饭不思。

家人请了很多郎中甚至江湖方士多方诊治,仍旧毫无起色。

成帝听闻后,派太医会诊,几名太医摇头叹息,说纵然华佗在世,扁鹊重生,也难以回天!

就这样,熬到形销骨立,撒手人寰。

他带着未竟的事业和满腔的遗憾,驾鹤西去!

成帝掩面而泣,对温峤溘然长逝悲痛万分。

王导劝道:“人寿短长,实乃天定,望陛下切莫忧思太过,善保万乘之躯要紧。”

成帝哽咽道:“温爱卿襟怀坦诚,公允体国,一生磊落,光照后人。朕盼着大晋中兴之后,能和他同享荣华,可他居然,居然离朕而去,他才四十有二,正是壮年。”

“陛下眷眷不舍之情,令老臣动容。老臣和他同为辅政,共事多年,彼此相知,他实乃为国鞠躬尽瘁而死。老臣以为朝廷应厚葬之,厚抚家人。”

成帝动容落泪,而王导却转眼神采飞驰,动起了别的心思!

“如今,温峤已逝,政事不可耽搁,还请陛下以江州生民福祉为重,尽快委任接替之人。”

“对,新政须臾不能停废,丞相可有合适之人?”

“老臣举荐江州长史路永!”

路永宣城之行,完成了王导交待的秘密使命,在王导举荐下,得以出任江州长史。

而现在,机会又来了!

“陛下,路永担任长史一年有余,政事州情非常熟悉,接替刺史之位应该游刃有余,不致延误政事。再者,长史接替刺史顺理成章,陛下以为如何?”

一州官员中,刺史的辅从之人,尚书台均有权任命,但刺史一职,封疆大吏,位高权重,须要圣命。

路永在帮王导干完了那件阴暗之事后,王导曾承诺过,为其谋取刺史或太守要职。

在温峤患病离开建康后不久,路永就西去江州,脱下了戎装,换上了官服。从苏峻麾下的叛将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五品要员。

温峤突然辞世,王导看到了机会,路永也急急传信,觊觎刺史宝座。

王导当然是要极力促成其事,不仅仅是对路永的承诺,更重要的是江州乃长江江防要塞,处于荆州下游,建康上游。

江州横亘其中,如果封锁江道,那荆州的陶侃要想发兵东下,非常困难。

然而,令王导失望的是,成帝并未当廷允诺,只是说路永有功于国,然骤然就任刺史要职还显稚嫩。

这样的大事,皇帝不好仓促定夺,意思是先让路永暂署刺史,临时接替,待听取其他几位辅政大臣的意见后再酌定。

朝廷问询的旨意先是到了芜湖,庾亮看着朝廷的行文,不禁拍案而起!

“岂有此理,一个小小的叛将,何德何能,忝居长史也就罢了,如今要暂署刺史,还要升任刺史,难道走了他丞相的门子就可以鸡犬升天,飞黄腾达吗?有什么意见好听的,本官不赞成。”

骂完之后,他吩咐褚裒,将他的意见呈送朝廷。

想起叛军二字,庾亮余怒未消,至今仍不能释怀。不管是死了的还是弃暗投明的,统统该死。

要不是这场叛乱,自己怎会屈居芜湖,荒废了一年半的光阴。

庾亮恨恨的说道:“算了,褚长史,先别送了,本官亲自回朝陈情。”

陶侃同样惊诧,但他没有庾亮那么狭隘,对路永,他并没有什么成见。

路永虽为叛将,但临阵倒戈,救驾有功,应该封赏。可是骤登高位,而且是江州的刺史,疯狂升迁的背后,非同寻常,一定别有深意。

陶侃在刺史府闭门沉思,这样的安排,是王导举贤不避亲还是……

忽然,他灵光乍现,不会是针对自己的吧!

路永要是得了江州,荆州卧榻之侧就有了酣睡之人,而路永是王导的死党。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