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00章 雁门之围解(2 / 2)

民部尚书樊子盖这时也赶紧建议:“别听宇文述瞎扯,咱们就这点儿人,还突围,突围个毛线啊,最好的办法是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

这一次,反对宇文述意见的人有点多,隋炀帝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绝不突围,凭城固守,然后发布勤王之诏。

然后,他还答应了大臣的好几个附加条件。

第一、从今以后与民休息,再也不搞高句丽了,再也不征辽了。

第二、厚赏、厚赏,绝对的厚赏!并且亲自上城墙勉励将士:“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

很多昏君,到了危难之际,都能做出明君的行径,隋炀帝亦如是。

但可惜的是,保质期实在是短的可以。

隋炀帝下令:“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

使者慰劳,相望于道,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他们在坚城之中,竟然阻拦了突厥近一个月时间。

当然,这也和突厥都是骑兵,不善攻城有关。

但无论如何,这,应该是隋炀帝一生之中可能最为正确的一个决定。

勤王诏谕发布后,附近郡县各来援救。甚至远在江都(扬州)的王世充,都“尽发江都人,将往赴难”。

还上书表示在军中跑得很辛苦,“反首垢面,悲泣无度,晓夜不解甲,藉草而卧。”

这其中,坐镇太原的李渊也不敢怠慢,毕竟是表兄弟,虽然姓李,还老冒“王气”。但是隋炀帝发布诏书,他还是不敢不从。

此时,十六岁的少年李世民,也赶紧参加“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

《旧唐书·太宗本纪》上,大大的吹嘘了李世民一番,说的李世民在解雁门之围中好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事后,杨广犒赏受勋的1500人中,根本没有李世民的名字。

吕思勉先生对此评价为,“此唐人之饰说也。”

客观来说,李世民其实当时也就是吃瓜群众,还是靠边吃那种。

而且,事实上李世民对隋炀帝的死活绝没儒家所言的那么忠君,他心里不想着隋炀帝死就算不错了。

各地勤王大军纷至沓来,尤其是东都王军到达忻口。

这个时候,李湛的队伍到来的极快,当然他不是打着自己的名头,而是打着皇甫无逸的名头,几乎是和东都兵马共同抵达的雁门。

李湛的打开,把始毕可汗吓了一跳:

“怎么?巴蜀那么老远的援军都到了?不科学啊?”

始毕可汗感受到了压力。

九月十五日,突厥铁骑滚滚而去。

突厥虽然对这一仗志在必得,但这一仗,他们并无所得,历时33天的雁门之围,以炀帝无恙告终。

不过,天下人旋即便对隋炀帝的嘴脸再度经历一个新的认识!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