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1 / 2)

第十五章

李冬绮素描

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从小就受到东方传统礼教的规范。因此,一个中国女人能够干的事情,她几乎都会干。

她出生在黑龙江省北部一个半城半乡的小镇上,是四个弟弟和三个妹妹的大姐。在那个年代,女孩上学被视为无足轻重,由于需要她陪伴和照顾上学的弟弟,沾光也就成了学生。但她只能用弟弟们用过的铅笔头,在弟弟们用过的作业本的背面,写自己的作业。她常常是在背上背着一个弟弟或妹妹,前面抱着一个弟弟或妹妹的情况下温习功课。可她偏偏老是在学校考第一名。

随着她年龄的长大,一大家人吃穿洗做的事情,渐渐落到她的身上。从用旧布打格褙、搓麻绳、纳底子、做成鞋,到买布裁剪、为一家人做成春夏秋冬四季衣服,样样拿得起来。

她能干,自然就有一个使她非干不可的命运在等着她。婚后,她过了十几年“祥林嫂”式的生活,全部家务事都由她一人承担。一日三餐做饭的是她,洗锅刷碗也是她;受累的是她,受气的也是她。吃饭的时候,公婆和丈夫先坐好等着,她炒一个菜端上去,人家就吃一个;别人吃一碗,她要给盛一8碗。最后轮到她上桌吃饭的时候,只剰下一些凉了的盘子底儿。冬天气温零下三十几度,为了省煤,她只能用冷水洗衣服,她的十指老是像玉米梃子一样粗糙。她生第一个小孩时,因难产要做手术,医生却找不到家属为她签字,为了救她,是一个护士代签的。她产后吃不上鸡蛋,想吃点心,只得到四片核桃酥……

要知道当时她并不是家庭妇女,而是齐齐哈尔一所大学的教师。每月的工资如数上缴给婆婆。她从天津大学毕业后,先在一个研究所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曾攻克了国防工业的两项技术难题:战斗机机翼的涂料和高炮炮膛的涂层。受到聂荣臻元帅的接见和嘉奖。

她一面是新时代的先进分子,一面又是旧家庭的受气媳妇。这次婚姻最后终于失败了,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天津。

是命运或者叫缘分,使她和塘沽建港指挥部政治处主任张向东又见面了。张曾是一轻局办公室主任,当时她是一轻局下属一个研究所的科技标兵。同时又是被小伙子们谈论最多、被视为高不可攀的姑娘,长身挺秀,两条大辫子垂过腰。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待人大方自然,谈吐多智、才华外射。以后,一轻局成立挖海河突击队,张向东是她的连长。

张向东的妻子在几年前去世了。在大地震、海啸中,张向东给了李东绮娘仨以强有力的照顾1在他的儿女们的请求下,他们结合了。

这次婚姻是他们两个人生活的巨大成功。

李冬绮聪明、优雅、能干,在事业上才华横溢,在家里对张向东体贴人微,简直就是他的全部梦想。

张向东强大、自信、宽厚,富于幽默感,是包容着她的一汪感情的大海。懂得欣赏她、赞扬她、呵护她、支持她,是她感情的归宿。

他们共同生活了年,从未红过脸。

李冬绮用名牌的西装、大衣、皮鞋、衬衣、领带,把丈夫从里到外从头到脚装备起来,甚至连皮带也是几百元一条的意大利货,刮胡刀则是飞利浦的。使原本就髙大魁梧的张向东,越发气宇轩昂,潇洒入时。张向东待李冬绮的一双儿女如同亲生,一家人和谐快乐,进入生命的辉煌期。

1986年天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印尼巨富看中了李冬绮的才华,只要由她出任总经理,那巨富愿意出资在开发区建立一个企业。李冬绮只得放弃了在市保温瓶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职位,带着几个人来到塘沽东北部的盐碱地上,从征地开始,自己埋锅造饭,一直到创建起中外合资的嘉泰保温瓶公司。每一道工序,每项产品,都是她亲手设计规划的,国外的市场是她打开的。短短几年,她的公司成了世界同行中的佼佼者,产品百分之八十销往世界各地。

张向东则被选为塘沽区区委书记,雄心勃勃,政绩不错。

正值他们的生活进入鼎盛时期987年张向东有一次下基层检查工作,误了吃饭的时间,在食堂吃了碗凉面条,然后腹部剧痛,且大口吐血。医院诊断为胃癌晚期,已大面积扩散。手术时医生发现大网膜上都长满了癌细胞,专家们断言,他最多还能活一年。

李冬绮发疯了,她不相信这个现实,不接受这个现实。偏偏现实比医生预计的还要严重。张向东手术后高烧不退,把在国内搞到的药物全用上也无济于事。主治医生透露了一个消息,美国新研究出一种药叫亚硫氨霉素,也许能救张向东的命。但此药很难搞到,即便海外有关系,恐怕也远水解不了近渴。李冬绮立刻给香港的朋友打电话,请她不惜任何代价买到这种药,并送到深圳。她当天乘飞机到广州,不吃不喝不停脚地转火车赶到深圳,拿到药又急忙返回广州,搭飞机再飞回天津。所幸没有误事,正是此药帮助张向东度过了第一道难关。

李冬绮的能力和效率,使医生们大为震惊,一个豁出命去的女人,好像没有办不成的亊。又向她建议,目前世界上治疗晚期胃癌最好的药,是曰本产的香菇多糖。日本请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位专家帮助做临床试验,但只给他够十个病人服用的药。如果能够争取让张向东成为这十个病人中的一个,那就太幸运了,但中国的胃癌病人何止成千上万……

她二话不说就进了北京。几天后,她回来了,不仅带着香菇多糖,使张向东成为那个专家十个临床试验的病人之一,而且专家答应她定期来天律为她丈夫会诊。

天津这方面的专家她几乎都请遍了,一有需要就及时来为张向东会沴。

李冬绮白天到公司上班,晚上守护在丈夫身边。几个月后,张向东奇迹般地出院上班了,西装笔挺,精神饱满。亲自策划并指挥了海滨浴场等几项塘沽区的重点工程。不知道的人决不相信他是个刚做了大手术的胃癌晚期病人。知道实情的人,也会怀疑是医生诊断错了。连他本人也不再怀疑妻子的话一一李冬绮独自承担了全部痛苦,隐瞒了实情,只告诉他胃部长了个良性瘤子。

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剧烈,李冬绮利用丈夫病情缓解的这段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外方老板称赞她的话说:“一个个新产品杀向市场,如同扫射机关枪,甩集束手榴弹,无人抵挡得了。”法国人多有拿破仑情结,她设计的拿破仑跨跃阿尔卑斯山的保温瓶,在法国市场盛销不衰。一个阿拉伯客商格外喜欢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她便设计出这对恋人在教堂秘密举行婚礼的图案,那商人一下子就订了十万美元的货。意大利米兰市举办世界保温瓶展销会,她不会意大利语,而跟意大利人做买卖最好使用当地语言。她单枪匹马提前几天到达,每天向一个中国餐馆的老板娘学习二十个意大利单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死记硬背。几天后,她就借助这刚学会的一百多个意大利语单词,加上手势和自己的样品,订出近二十万美元的货……

西欧、北美、中东、日本、非洲、独联体,她到哪里,哪里就有市场。她转几个国家,公司的任务就吃不了。她既是公司的总经理,又是公司的王牌国际推销员。

一个人可以是科技奇才,也可以是经营奇才。难得的是李冬绮既能创造一流的产品,又善于用一流的技巧经销自己的产品。

一年后,张向东再次住院。既然已经超过了医生所预言的大限,李冬绮更有信心了,反而不像第一次做手术那么害怕了。医生也不敢再轻易对他的生命发什么预言了……

由于他养得好,体质恢复得快,能经得住手术的折腾,医生就采取了手术这一直截的比较有效的办法:哪儿出问题,就在哪儿开刀摘除病块。此后的四年里,他大大小小又做过五次手术。好了就出院上班,复发了再回到医院。连续四个春节,都是由李冬绮陪伴在医院里度过的。

他上班就像个上班的样子,该决策的决策,该指挥的指挥,该下基层下基层,该作报告作报告。而且坚持老习惯:不让秘书写稿,下班后回到家自己执笔。其实,在他生病的这五年里,他的大报告都是由妻子代笔写的。他先向李冬绮把自己的意思说一遍,然后就躺到床上休息,按时睡觉。李冬绮开夜车是家常便饭,常常熬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让丈夫带着誊写得清清楚楚的稿子上会场。

张向东住院,她就在他的病床边支一张行军床。配合医生,对张向东的治疗和照顾,可谓精致得无与伦比。

她睡鸡觉,在张向东睡着了或不需要照顾的时候,她就在行军床上翻译资料、做小试验、研究自己已进行了好几年的远红外线……有时张向东看她实在太累了,就亲自看着时间,强制她睡一会儿。

1991年,继美国、日本之后,李冬绮对远红外线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获得14项国家专利。珠海一家有眼光的公司,闻讯要出300万元买她的全部专利,她拒绝了:“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人民币把自己埋起来又有什么乐趣!”

由香港出资,用她的技术,在天津开发区成立了新旺达远红外线制品有限公司,推出1种产品,立刻震动了市场。很快就有国外客商和国内许多单位找到她,要跟她合作……

身患晚期胃癌,仍能连选连任塘沽区委书记的张向东于1992年春天去世了。

李冬绮感到支撑着自己的大树猝然倒下了,她的精神几乎彻底崩溃了,身体也突然垮了,大病了-场。朋友们劝她,医生劝她,她为丈夫所做的一切,是一个男人为自己心爱的女人也难以做到的!

一年过去了,她仍生活在失去张向东所造成的臣大空洞里。只有拚命投入工作,让工作占住自己的心。〔己的时间,自己的精力。一回到家就浑身是病,变成了另一个人。幸好她的外孙女快两岁了,非常可爱。一见到外孙女她该痛的地方不痛了,病也没有了,脸上有了笑容,人有了生气。

生活是有希望的。

“离天高”传奇

山东菏泽有一位农民企业家,叫张武太。少年时期是学校的尖子生,有个很响亮的外号叫“离天高”现在已没有人说得清当初同学们给他起这个外号的真实用心了。

1989年底,我很突然地收到他一封信。信写得古怪,但很诚恳,半文不白,似通非通,邀我去广州参加“赏花笔会”。在笔会上将座谈讨论“筹建全国性的艺术沙龙中国艺术家协会”和“出版《中国艺苑精萃》”等事宜。他在信中还说:

“我可以负责承担活动经费,让艺术家们卖个字画,办个展览,着个书,立个说,以慰平生。”

“趁我们正值当年,应无愧于华夏炎黄子姊,完全应该在艺坛上叱咤风云,为振兴繁荣囯家以尽匹夫之责。我这布衣百姓愿为你们执鞭坠镫,摇个羽扇儿,谋个南北西东,或跑个龙套,我自信还是胜饪的。否则人一死如灯灭,再好的艺术才华也带走了。不知肯屈驾否?我这草芥之人值得共事吗?我心慎儒。”

能写出这样一封信的人,不可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猜测这个张武太是何许人也一一

早年喜欢艺术,如今发了财,想圆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为艺术界做点好事?想附庸风雅?

也许是个性格特殊、喜欢出怪招或有点神经质的天才人物?

我决定邀前往,看看这个张武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如有可能就劝阻他不要成立什么全国性的艺术家协会。他对艺术够仗义,艺术也应该对他够朋友,看出前边是陷阱就提醒他别往下跳。

春节前的羊城,已经有了浓郁的春意。

近百名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聚集在空军宾馆―张武太的号召力〈也许可以说是魅力)还真不小。

每个人一报到先接到一沓材料,有笔会期间的各种活动安排,有工作人员的姓名和分工。张武太从菏泽带来了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分指挥部、财会组、会务组、艺术组、花卉组。

这真叫名人荟萃,声势浩大。眼下一般的政府部门、国营单位都不敢轻易举办这样的活动,或者说举办不起。张武太到底赚了多少钱?特别是众多名人聚在一起,都要显示自己的才华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智慧多,主意多,要求多,花样多,问题多,是非多,谁能崴得了?

张武太有三头六臂、特异功能?还是完全不知此中深浅,只凭着一时的脑袋发热?

张武太闻讯来房间看我,一见之下我颇感震惊―不是因为他的相貌有什么惊人的出众之处,恰恰相反,是因为他的相貌太普通了。甚至比普通人还瘦小一些,更矮一点。虽然西装革屦,领带齐备,仍然让人一眼就看出他是个农民,不失农民的质朴和枸谨。虽然他是这次笔会的发起人和总指挥,却没有主人的潇洒和自如,说话不很清楚,不善表达。听力似乎也不太好,喜欢侧过脸用右耳对准说话者,他的左耳显然有毛病0神色严肃,略显紧张,眼光总是望着别处--个不属于他的世界。

好,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笔会的操办者竟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和那些气度不凡、自我感觉良好的艺术家们反差太大了。也许正该由张武太这样的人来扶持中国艺术,帮助艺术家。

他的名片上印的密密麻麻,像一篇文章。他有十几个头衔,第一个是“中国农民”,最后一个是“菏泽师专工厂厂长”,还有“曹州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广告中心经理”、“菏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第二天,笔会正式开幕。两辆大轿车还有几辆小轿车把参加笔会的人拉到一个公园,鞭炮齐鸣,几位名人为笔会开幕剪彩,然后艺术家们伴随着游人先参观牡丹。近千盆牡丹全是由牡丹之乡菏泽运来的,如果在这隆冬盛开,实在是一大奇观。但牡丹素有“花中王”之称,生来一副犟脾气,人们出于功利的目的,越是强令它开放,它越不开,也许是那一年广州的气温格外寒冷,千株牡丹开放的寥寥无儿,且不水灵,令人生出许多感慨。

看完牡丹再去欣赏书画展览,最后进了一家饭店的宴会大厅。张武太已摆下了三十桌酒席。真是大锅饭,似乎谁走进去都可以吃。

在饭前,张武太宣读了着名的《致艺术大师的心里话》

先生:

您能光临羊城聚会,我感到十分荣幸。我是一个农民,而您却是国内外着名的艺术大师。为了筹办这次大展,我耗尽了近三十年挣下的三十万元。其中购牡丹一千株(盆〉,征作品千余幅,邀请了国内艺术大师、港涣和世界知名人士、海外侨胞等百余人,又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六十多家单位,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次大展的筹备工作,并且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及广东省、广州市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没让国家和地方财政拿一分钱,也没让任何厂家赞助一文钱。由于这次展出活动是我个人全资相办的,所以,如果在招待等方面有不到之处,请您多加原谅。卖尽家中破屋烂瓦,能陪您坐饮一杯酒,是我平生莫大快事。您放弃了自己的宝贵时间,驾幸广州,您辛苦啦!我谢谢您啦!

这次到羊城,我有两件事需要和您商议:

第一,我想把您的生平、肖像、以及您的一两蝠代表作,和这次到会的其他着名艺术大师汇编在一起,我付资印刷,出一部大八开的《中国艺苑精萃》画册;向国内外发行,向天下之人作介绍,使您的名声传播得更远、更远……

第二,近几年国人着重商品经济,忽略了艺未开发,我得悉好多艺术大师笔耕数十载,一幅作品竟变不成几个钱,好多着名艺术家的生活大都是清贫的,连大街上摆杂货小摊的,甚至连在街上卖大碗茶的都不如。于是,我下定决心,将您和别的艺术大师的笔下物,变为能吃的、能穿的。我就不信艺术不能繁荣经济我想,全国的大画家、大书法家、大作家、大出版家、大发行家,加上社会活动家,我们这些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一个全国性的、群众性的艺术托拉斯团体或沙龙,齐心合刀,着书的、立说的、写字的、作画的同舟共济,来一个《中国艺术家协会》如何?《中国艺苑精萃》将是她的创刊或会刊0我来为您效劳跑龙套,为繁荣和振兴我中华艺术,以尽匹夫之责。

上述纯糸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您是否乐意?元月十九号将是我们座谈和讨论此亊的时间,恕我直言啦!

此致

敬礼

主办人:张武太

1990年元月16日

他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气派,他手下的人跟不上他,他则埋怨手下的人不得力。那三十桌酒席是他自己在开饭前两个小时才联系好的。他感到自己也像一道菜一样被吃掉了。

他第一次体验到想成名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当个召集一群名人的名人。

他对自己的权威还没有把握。

他自小喜欢舞文弄墨,崇尚艺术。以为现在正是艺术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需要钱,而他正好有点钱,应该有资格来登髙一呼,号令艺术家。

然而,他感到自己与那些人格格不入。他为他们花了这么多钱,却不能跟他们融为一体。艺术家们有自己的圈子,三个一群,两个一伙,高谈阔论,嘻嘻哈哈。他一走过去,连自己都感到别扭,人家跟他没有太多的话可说。他仍是个农民,如同海浪中的礁石一样孤独。

一方面他很容易被艺术家那庞大的客气所窒息,同时又容易被艺术家的锋芒镇住。

他很实在,也很固执,他脑子里会经常冒出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像兔子一样又活跃又容易受到惊吓。而那些艺术家则用各种各样的真理轰炸他。有些人已经很老了,像一件年代久远的珍奇古董,老态龙钟,说话轻声细语,不知哪一句是箴言,哪一句是废话,不知脑子还很好使,还是已经不再灵光了。他都必须仔细听清每一个字,生怕漏掉重要的东西。可有的艺术家,只是个具有催眠力的演说者。

他像一棵大树,想不到自己给其遮荫的人正是来砍树的人。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他感到自己撞在了玻璃墙上,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傻瓜。

我的主要精力都用来观蔡他。

我很累,累坏了。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睡着。

常常目光呆愣,一副神游物外的样子,间或埋下眼睛轻声嘟囔几句什么,谁也听不清他嘟嚷的是什么。

有时则现出一副可爱的梦游者的神情——

我跟他做过长谈,越来越觉得他不是个普通的农民企业家,在极其普通的外表下,掩藏着一种超前的自我感觉。成功对他的诱惑无时不在,他总认为这个时代给了他登场的机会,此时再不上场就完了。

他的左耳是少年时期在水坑里游泳钴进了蚂蟥,家人往他耳朵里不停地灌醋,才使蚂蟥爬出来,因此损伤了听力。

他弟兄五个,他排行第三。前面两个哥哥都没有活到一岁就死了。因此在生他的时候,母亲叫人杀了一只大公鸡,鸡血祛邪,鬼神再也无法偷走他的性命。他果然就大大方方地长大成人了,而且生有“异相”——

16岁初中毕业后下地干活,一年挣360个工分,一天不缺工,天天拿10分,谁不服气就跟谁比,必须拿最高分。但折合成钱却很少,他决定趁冬闲到窑地去摔砖坯。摔砖坯是农村出名的三大累活之一,成年人都发怵。到冬天没有人再干了,窑场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是个未成年的大孩子,长得像个小豆豆。他却自称是颗铁豆豆,为了让人相信他干得了9解开衣服露出肚皮:

“你们看,我的肚子上是不是有个虎头?”

在他的腹部有六块肌肉,确有点像一张虎脸,有明显的“王”字形的横肉。

人们逗他:“可惜是个虎头,要是个龙爻就好了,你就是真龙天子!”

“有虎头也不容易。你仔细看,还像邱吉尔的脸。”

他人虽小,干活却敢发狠,肯下死力气。赤脚站在冷泥里,双手冻肿,裂开了一条条的口子,每天从早晨干到月亮偏西。渴了喝窑边水沟里的水,饿了啃个地瓜面的窝窝头。窑地实行记件工资,干的多挣的多,他干了两个月,挣了140元一一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大款。

1973年他给毛泽东、周恩来写信,揭露有些干部贪污腐化,横行霸道。甚至在信中卖弄自己的文才,大讲“公仆论”:为什么叫干部?即“干”的“部分”……险些被抓进大牢。

24岁当包工头,他的事业就这样越干越大了在那种二百五的年代,能够披荆斩棘地生活过来,就靠这种二百五精神。许多成功者在创业阶段都有点二百五劲头。

谁能说他不是个人物呢?

临分手的时候我问他:

“你花这么多钱办这样一个笔会认为值得吗?”

“值得。先冒它一阵烟再说,也许能烘起大火也说不定。”

“你喜欢跟艺术家们在一起吗?”

“宁愿跟聪明人在一起有所失,也不愿跟傻子在一起有所得。”

“你确信自己救济艺术的这些想法有价值?能够实现?”

“难说,有时鹰吃掉蛇,有时蛇咬死鹰。”

他又提出要在自己的家乡盖中国最髙的大楼……

他的想法太多,他想千的事太多。然而他的雄心跟他的实力不成比例。

现代社会的开放成全了他,他的骨子里却有许多宿命的东西。他是过于自信,还是自卑?

不论是他的自负还是自卑都会阻碍他。有朝一曰也许会被这种超前自信的重负压垮一一除非他是个幸运的天才。

天才的行径总是和常人不同。

且等着看吧……

我们分手后一个多月,接到张武太的信。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