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制服的悲哀(1 / 1)

制服的悲哀

人类谈起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衣食住行”、“穿衣吃饭”。穿衣在前,仿佛重于吃饭。少吃一两顿饭照样可以出门见人,不穿衣就不能出门。人死了不必再吃饭,人死后却必须要穿上衣服,而且要穿干净的,最好是新做的贵重的体面的为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人配衣服马配鞍”,有好衣服甚至胜过有好皮肤,皮肤生得好也不能天天展览于外,还是要遮掩在衣服里面。皮肤生得不好,外面有衣服挡着,也能遮丑。“不可凭衣帽取人”的古训宣讲了几千年,社会进步了不少,可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仍旧“凭衣帽取人”,许多高级宾馆的大门前都竖起牌子“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

可见,衣服确实代表着人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经济地位、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一个人气质再好,衣服穿得不伦不类,也会大煞自己的风景。

扩而大之,衣服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阿拉法特那一身军装以及头上包裹着的醒目的花格围巾,成了巴勒斯坦国著名的标志,非常抢眼,妇孺皆知。不管在别人看来是否漂亮高雅,却无法否认其强烈的个性和突出的民族色彩。还有巴基斯坦、印度和一些阿拉伯国家,也都以民族服装作为自己的“国服”。西装本来是西方白人国家的“国服”,西方人穿在身上,与他们的肤色、容貌和风度相和谐,显得自然得体、优雅大方。于是世人纷纷仿效,引发了世界性的西装大普及,不分东方西方,不分国家民族,不分白人黄人黑人,争穿西装。联合国的诸多会议如同西装大展,西装几乎成了地球村的“村服”。这不能不说是西方人对世界服装的一个贡献,或者说是白人对其他民族的同化和文化征服。像中国这样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和号称“现代经济巨人”的日本,以及“四小龙”、“四小虎”之类,在隆重的场合也都穿西装,却又不能把西装视为自己的“国服”。日本人一回到家,立刻换上和服,在治丧嫁娶和过民族节日的时候,男男女女也都喜欢和服在身,大概他们对外穿西服是不得已的事,心里还是认为只有和服才是自己的“国服”。

最尴尬的就是我们了,凡出国的人都要穿西装,然而一走出国门往往立刻就被人家认出来这是从中国来的。被认出来也没有什么不好,做中国人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问题是毎当这时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前辈文人对西装的嘲骂,梁实秋说中国人穿西装如“沐猴而冠’’。林语堂更损,他说只有怕老婆的要人、满口英语中国话却说不通的人、念了三五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的家伙、暴富商贾和剃头师傅等等才穿西装。话虽这样说,梁、林二位也都穿过西装。不穿西装又穿什么呢?总不能长袍马褂的被人当成“老古董”或“复古主义者”吧?话再说回来,像鲁迅那样永远地一身长袍,又有何不可呢?果真人人长袍到底,也许现在国人就不必为没有“国服”而尴尬了……

人类最早都是穿树叶披兽皮的,后来衍变成不同的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所谓好看不好看,不过是个审美习惯。苏格兰的男人至今还穿裙子,只要他们自己认为好看就行了。或者自己尽管也觉得不那么现代,但坚持要保存民族传统,不也很好吗?让世界服装多保留住一种色彩。我们的老祖宗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装文化,当现代人从舞台或银幕上看到古人的服饰时,还觉得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是什么原因衍变成后来的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中山服以及各种各样晷花一现的制服呢?不停地换衣服,对哪一种又都没有长兴,致使哪一样都难于流传下去,难于作为“国服”。换来换去挑来挑去只好再把洋人的西装拾起来,当作自己的“逛衣”。

现代人从服装、饮食到生活习惯,都在逐渐西化,有朝一日地球人的相貌会不会也逐渐走向统一呢?大家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知是好玩儿,还是恐怖?

1997年1月6日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