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海底两万里_第二篇_第十一章 萨尔加斯海(2 / 2)

“不会的,教授,”船长说,“我没有这么苛刻,不过,就我看来,生物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生物世界的运动有时是没有规律可寻的。我想请教您,怎么解释生物在深

水区的生命活动呢?”

“我有两个观点,”我很享受和船长这样面对面地讨论,“第一,由于海水的不同咸度和密度,造成上层水面和下层水面会互相运动,海水的温度和蕴含的微生物更加适宜和丰富,可以维持海百合即海星的基本生活需要。”

“我同意。”船长说。

“第二,生命的基础是氧气,众所周知,氧气溶解在海水中,不会因为水的深度增加而减少,反而会随之增多。在深水层,水的压力还会把氧气进一步压缩。”

“对于这一点,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尼摩船长有些诧异。

“我们当然知道,因为这是真理。另外,鱼身体内的鱼鳔,里面的空气成分也会随着水的深度而变化。在水面上时,鱼鳔里的氮气多于氧气,在水的深处,氧气多于氮气。现在让我们看看到什么深度了。”

我看向压力表,指针指向六千米。我们已经下潜了一个小时。“鹦鹉螺号”利用它的纵斜机板在强有力的推力下斜刺向海底。我们被无穷无尽的海水所环抱,在如此深的水层,海水仍十分透明,那种透亮性用语言无法形容。又过了一小时,我们已经到达一万三千米深,但还没有到达海底的感觉。

在一万四千米的深水层,我看到窗外出现了一些黑色的尖顶。这些山尖如果是属于喜马拉雅山之类的高峰的话,那距离海底还至少有八九千米。

在这样的水层,水的压力十分强大,尼摩船长没有叫停,“鹦鹉螺号”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继续下潜。我坐在船里,感觉船身的钢板在有螺栓的地方开始颤抖,白色的方格铁板有些弯曲,客厅的玻璃在海水的挤压下有些向里凹陷,整个船体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听起来有些恐怖。幸亏这艘船如同尼摩船长形容的那样,坚实得像铁块,否则早就垮掉了。

当我们的船掠过水下岩石的斜坡时,我看到一些贝壳类、蛇虫类和刺虫类动物,还有一种海星。

没过多久,这些顽强地在海底生存的动物界代表们也不见了,一万五千米的深度超过了海底生物可以生存的极限,就像气球上升到了氧气稀薄的大气层那样。在一万六千米的时候,海水的压力已经大到足可以压碎一切的程度,“鹦鹉螺号”的船体顶着一千六百帕大气压的压力,也就是每平方厘米承受一千六百千克的重量。

“这里太神奇了!”我情不自禁地喊道,“人类从没有到过这么深的海底,船长,您看那些外形宏伟的岩石,那些巨大的岩洞,这些都是地球的产物,人类却无法在这里生息繁衍。这也是地球最深的收容所,却没有生命的痕迹。这么壮丽的风景,我们只能把它们保存在记忆中,太遗憾了。”

“教授,”尼摩船长问我,“有没有比仅仅放在记忆中更高明的办法呢?”

“我想不出。”

“在这海底深处,没有比拍照更容易的了!”

船长的这项提议让我感到惊奇,我承认自己从没有想到这一点,人类大脑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在尼摩船长的吩咐下,船员把一架照相机拿到客厅中来。从敞开的嵌板向外望,在船上灯光的照耀下,海水和水中的景物十分清晰。我们的人工光线没有任何阴暗、不匀的问题,对于这种室内的照相,就是太阳光也没有我们现在的光线适宜。这时,“鹦鹉螺号”减小了推进机的力量,同时受自身纵斜机板斜度的控制,船停在水中不动。趁着相对平静的时期,照相机对准海底的风景进行拍摄,不过几秒钟,我们就拿到了非常清楚的底片。

我手中的是正面的阳版底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那些原始的基础岩石,它们一直生活在冰冷黑暗的海底,从来没有接受过温暖阳光的普照。还有那些作为地球坚实基础的花岗岩,那些隐藏在大石堆中的深幽岩洞。所有的这些都在底片上呈现出无比清晰的侧影,它们的轮廓是黑色的线条,像佛兰蒙画家手中的画笔所描绘的那样。在底片上,更远一点的地方,有一道波浪状弯曲的美丽线条,那是横亘在海底的山脉,形成了这幅风景画的远景。在底片的最下端,有一群群黝黑、带有光泽、没有苔藓和斑点的岩石,它们被大自然削成离奇古怪的形状,牢牢地矗立在细沙堆上,沙粒在探照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照完相后,尼摩船长对我说:

“教授,我们该上浮了,待在这里太久,我担心‘鹦鹉螺号’的某些部件顶不住这样的压力。”

“好的,我们该离开这里了。”

“请您站稳了。”

我还没有仔细理解船长的提示,就一下子摔倒在地毯上。

在船长的指挥下,推进器快速转动,纵斜机板垂直地竖立起来,“鹦鹉螺号”就像一颗氢气球飞在空中那样,迅速地上升。船头有力地分开海水,发出欢快的“哗哗”声。窗外的情景瞬间而逝,什么都看不清。我们只用了四分钟的时间,就行驶了两千米的距离,跟飞鱼一样跃出海面,把海水拍打得白浪翻滚,随后又重重落到水面上。

热门小说推荐

点击榜小说